(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体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拟订全县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政策措施,编制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直属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负责全县教育系统的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指导全县中小学大全党建工作。
(三)负责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大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大全的设置标准,负责和指导全县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负责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工作;负责全县各级各类体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负责和指导全县体育综合改革工作;负责教育体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
(四)负责和指导全县教育结构和学校的布局调整,研究提出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全的设置、更名、撤销与调整,负责全县民办教育的综合管理和审批工作。
(五)指导和管理全县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制定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及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文件,规范办学行为。
(六)规划和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导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设备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负责成人教育工作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七)负责全县教师大全工作,统筹规划全县教师队伍建设,负责中小学教师调动交流、职称评审工作,考核管理工作;负责全县校长大全及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负责教体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按管理权限负责局机关和教体系统的干部人事工作。
(八)负责全县的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及教体宣传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研究和质量监测评估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管理和指导系统内有关学会、协会等社团资格审查及组织工作。
(九)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管理和指导全县教育体育事业的县内外交流与合作及教体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工作。
(十)负责编制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报各类基建项目,加快全县中小学基础能力建设。
(十一)负责组织和管理各类招生考试工作,负责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籍管理和毕业证发放工作。
(十二)负责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研究和质量监测评估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负责全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构建和完善智慧教育体系,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管理和指导全县教育事业的县内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和有关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工作。
(十三)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指导局属事业单位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妇女工作。
(十四)负责全县学校的稳定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
(十五)负责教育职责范围内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积极发挥教育主渠道和学校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各学段并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的管护工作机制,实施留守儿童精细化管护,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十六)负责全县语言文字工作,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规范和标准,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
(十七)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和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中小学生和国民体质监测。统筹规划全县群众体育发展,负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制度建设;指导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指导全县性体育社团的组建和资格审查工作。
(十八)统筹规划竞技体育发展,研究、平衡和指导全县体育竞赛、竞技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布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负责体育社团和民办武术学校的审批工作;组织举办全县综合性运动会,组织参加省市综合性运动会;开展反兴奋剂工作。
(十九)负责编制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报各类基建项目,加快全县中小学基础能力建设。
(二十)统筹规划全县青少年体育发展,指导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贯彻执行体育产业政策,培育、发展和管理体育市场,开发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标准化建设;管理体育外事工作,开展体育交流与合作;负责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工作。
(二十一)编制并执行部门教育体育经费预算,管理教育体育专项资金;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体育经费;负责做好系统内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参与拟定筹措教育体育经费、教体拨款、教体基建投资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接受县域内、外各类教育体育援助、捐赠、教育贷款和招商引资工作。
(二十二)规划指导全县中小学校勤工俭学和职业中学校办产业工作,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的教学工作,指导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二十三)实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检查和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管理和指导全县教育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二十四)负责教育职责范围内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积极发挥教育主渠道和学校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各学段并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的管护工作机制,实施留守儿童精细化管护,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二十五)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郭家学,陕西旬阳人,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陕西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曾荣获陕西省经贸委、共青团陕西省委员会授予的“陕西省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
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于2003年12月,隶属于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2005年12月8日,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完成管理体制改革,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陕西烟草工业步入了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新运作模式,进入了更高起点、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2019年12月3日,陕西省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19陕西企业100强,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排名第19位,2018年营业收入200亿元。
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现状
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宝鸡卷烟厂、延安卷烟厂、汉中卷烟厂、和旬阳卷烟厂、澄城卷烟厂五个卷烟加工企业和一个卷烟材料厂,现有职工8000多人,总资产80亿元。公司自成立以来,利税连年递增,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1.85亿元,销售收入89.77亿元,税利55.05亿元,其中利润11.51亿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好猫”、“猴王”、“延安”三大主导品牌被列入全国卷烟百牌号目录。其中“好猫”品牌2008年被国家局列为重点骨干品牌。2008年全系统共生产卷烟772.5亿支,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组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践行烟草行业“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秉承“和谐、发展、共享”的理念,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和谐烟草,推动陕西烟草工业连年实现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陕西中烟以奉献社会、服务大众为已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各类公益事业,社会效益显著。近几年来,先后在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投入数千万元,特别是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系统职工以个人和集体名义捐往灾区的款物价值达1081余万之多,用真情谱写出一曲抗震救灾之歌。先后被全国总工会、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文明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两联一包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全社会树立了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的良好形象。 面向未来,陕西中烟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完善机制、严格规范、注重创新、加快发展”为总体要求,以“卷烟上水平、队伍增活力、税利保增长”为主要任务,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更加注重品牌培育,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基础管理,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严格规范保持活力,创建文化提升活力。充分发挥联合重组后规模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努力创造陕西中烟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作出积极的贡献。
十堰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www.shiyan.gov.cn)简称十堰政府网,由十堰市政府主办、十堰日报社承办,是全面的信息公开平台、权威的政策发布解读和舆论引导平台、及时的回应关切和便民服务平台,对全市(含各县市区)党政网站进行协调、指导、管理和技术维护。
2015年,根据国务院、中央编办、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要求,十堰政府网开展集群建设,按照“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原则,利用政务云平台建立以十堰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的网站群体系。全市300多家党政网站及各县市区党政网站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实现纵向协同、横向贯通、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全市大数据中心。
2015年,十堰政府网在全国互联网年会上荣获“全国网络问政杰出贡献奖”,在全国、全省政府网绩效评估排名大幅提升。改版升级与集群建设之后,十堰政府网日点击量突破100万人次。2017年,在“2017年互联网+政务服务论坛”上,十堰政府网荣膺“全国进步最快十大网站”。2018年,在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中,十堰政府网位列全国第15位、湖北省首位,也是全省唯一进入前20强的地市州政府网站。
十堰发布微信号(公众号:syfb0719)是十堰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创办于2014年4月。十堰发布现有粉丝65万,位居十堰地区政务微信榜第一名,十堰地区微信总榜前三名,是十堰地区最具影响力、最有权威性的政务微信。十堰发布立足十堰,宣传十堰,服务民生,已成为全市中心工作宣传平台,最权威的政策发布和舆论引导平台,最实用的便民服务平台。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重庆东部等3省市边境交界。东与湖北襄阳市的保康、谷城、老河口3县市接壤,东北与河南南阳市的淅川县相连,北与陕西商洛市的商南、山阳、镇安3县相接,西与陕西安康市的白河、旬阳、平利、镇坪4 县毗邻,南与湖北神农架和重庆市的巫溪县交界。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地跨北纬31°30′至33°16′,东经109°29′至111°16′,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195.5公里,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至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达345.94万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地域自古有“南跨荆襄、北枕商洛、东抚南阳、西掖汉中”之誉,并“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
十堰地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距今10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产生,“郧县人”的发现,改变人类起源的一元说。五帝时期,尧子丹朱分封于房县,十堰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封国。大禹时代,十堰地域分属古梁州和豫州。夏商周三代有房、庸、彭、微、麇、绞、均等上古方国先后在此建国。春秋战国十堰地区属楚国,战国末以后属秦国。秦汉以后,十堰地域的房陵(今房县)、上庸(今竹山境)、武当(今丹江口境)、上津、郧县(今郧阳区)等地曾数度设州郡。明朝在郧县(今郧阳区)建郧阳府辖郧县(今郧阳区)、房县、郧西、竹山、竹溪、保康六县。1932年形成今天十堰市的行政格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史上产生过古人类文化、古方国文化、诗经文化、帝王流放文化、三国文化、抚治文化和武当文化。古方国文化揭示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诗经文化反映中国文学的渊源,帝王流放文化记载中国封建王朝宫廷斗争的史实,三国文化反映十堰地域为魏、蜀、吴三国结合部的重要地位,抚治文化记载中国封建吏治方略,武当文化则从天人合一方面承载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十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34毫米,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总时数约1958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山川、盆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地形地貌一应俱全,矿产、能源、动植物资源储量丰富。矿产资源探明储量54种794处。铌、稀土、绿松石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铌、稀土储量分别列全国第二、第三位;金、银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覆盖率52%,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查明,全市拥有木本植物113科1470种,其中珙桐、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树种28种。境内有优质茶叶、农特植物、野生食用菌、中草药等储量丰富,其中中药材资源有1360余种,有“华中药谷”之称。全市分布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7种,其中金丝猴、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种。水能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十堰的最大优势。全市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的河流63条,其中丹江、堵河、金钱河(夹河)流程均在400公里左右,年水能储量均在60亿立方米以上。汉江为过境河,纳上游诸水注入丹江口水库,入水量达290. 5亿立方米。十堰地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多万千瓦。丰富的水能资源使十堰还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积蓄地。
十堰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自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入驻建市至今,经过45年的艰苦创业,基本形成汽车、水电、旅游、生态、冶金、化工、能源、纺织、建材、食品等门类多样、结构日趋合理的产业工业体系。汽车产业、水电产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成为十堰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全市5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拥有近千亿元的制造业存量资产和年产5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十堰境内旅游景点90多处。道教圣地武当山是国家5A级旅游胜地,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1994年,武当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十堰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提名2连冠、省级文明城7连冠、中国最安全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中国最具潜力旅游投资目的地、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最具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百强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再次强调提升城市品牌,打造“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念作为十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强化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有力提升城市的人文境界。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加快建设生态滨江新区,推进十堰由“山城”向“山水宜居城”发展。
郧县撤县设区,城市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城区由山城向山水城迈进,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显现;东风与沃尔沃战略合作成功,东风新特商成立运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申创成功;武当山机场通航,四条高速公路和六县市绕城一级路建成通车,汉十高铁、京能热电、夹河关水电站全面开工,潘口、小漩、龙背湾、三里坪、白沙水电站等一批项目投产,长期制约十堰发展的空间、交通、能源等瓶颈逐步打破。
民生百货,是一个拥有着58年悠久历史的企业,是西北商业“老字号”,成立于1959年,1992年在西安市率先实行股份制改革,1994年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陕西省西安市一家以经营百货零售业为主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全国贸联会成员企业,曾荣获“全国十大百货商店”的美誉,伴随着共和国共同成长,见证了新中国商业发展的兴衰历程,被誉为西安商业发展“活档案”。民生百货秉承“以诚待人、以信服人、以情感人”的为商之道,为陕西老百姓和广大消费者所信赖和喜爱,在陕西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其58年发展历程正是陕西商
白河县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一)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县决策部署,负责县政府的日常政务和事务。
(二)协助县政府领导同志开展调查研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及时向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报送信息,反映各方面动态。
(三)负责拟办各部门、各镇请示事项相关意见,报县政府领导同志审批;负责协调部门之间、镇之间和县内外有关工作。
(四)负责县政府、县政府办公室的文书处理和会议组织工作,协助县政府领导同志组织实施会议决定事项。
(五)督促检查县政府各项决议、决定、重要工作部署和省市县领导同志指示批示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县市政府领导同志报告;负责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县政府系统的建议、提案的协调办理和督促检查工作。
(六)负责县政府值班工作,报告重要和紧急事件情况,传达落实县政府领导同志指示批示。
(七)负责县政府、县政府办公室的政务公开工作,指导全县政府系统政务公开工作。
(八)负责全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工作。
(九)负责全县机关事务管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公车制度改革工作。
(十)负责全县外事管理工作。
(十一)负责全县金融管理工作。
(十二)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体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拟订全县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政策措施,编制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直属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负责全县教育系统的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指导全县中小学党建工作。
(三)负责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负责和指导全县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负责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工作;负责全县各级各类体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负责和指导全县体育综合改革工作;负责教育体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
(四)负责和指导全县教育结构和学校的布局调整,研究提出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设置、更名、撤销与调整,负责全县民办教育的综合管理和审批工作。
(五)指导和管理全县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制定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及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文件,规范办学行为。
(六)规划和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导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设备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负责成人教育工作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七)负责全县教师工作,统筹规划全县教师队伍建设,负责中小学教师调动交流、职称评审工作,考核管理工作;负责全县校长及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负责教体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按管理权限负责局机关和教体系统的干部人事工作。
(八)负责全县的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及教体宣传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研究和质量监测评估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管理和指导系统内有关学会、协会等社团资格审查及组织工作。
(九)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管理和指导全县教育体育事业的县内外交流与合作及教体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工作。
(十)负责编制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报各类基建项目,加快全县中小学基础能力建设。
(十一)负责组织和管理各类招生考试工作,负责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籍管理和毕业证发放工作。
(十二)负责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研究和质量监测评估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负责全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构建和完善智慧教育体系,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管理和指导全县教育事业的县内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和有关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工作。
(十三)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指导局属事业单位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妇女工作。
(十四)负责全县学校的稳定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
(十五)负责教育职责范围内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积极发挥教育主渠道和学校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各学段并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的管护工作机制,实施留守儿童精细化管护,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十六)负责全县语言文字工作,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规范和标准,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
(十七)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和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中小学生和国民体质监测。统筹规划全县群众体育发展,负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制度建设;指导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指导全县性体育社团的组建和资格审查工作。
(十八)统筹规划竞技体育发展,研究、平衡和指导全县体育竞赛、竞技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布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负责体育社团和民办武术学校的审批工作;组织举办全县综合性运动会,组织参加省市综合性运动会;开展反兴奋剂工作。
(十九)负责编制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报各类基建项目,加快全县中小学基础能力建设。
(二十)统筹规划全县青少年体育发展,指导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贯彻执行体育产业政策,培育、发展和管理体育市场,开发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标准化建设;管理体育外事工作,开展体育交流与合作;负责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工作。
(二十一)编制并执行部门教育体育经费预算,管理教育体育专项资金;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体育经费;负责做好系统内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参与拟定筹措教育体育经费、教体拨款、教体基建投资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接受县域内、外各类教育体育援助、捐赠、教育贷款和招商引资工作。
(二十二)规划指导全县中小学校勤工俭学和职业中学校办产业工作,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的教学工作,指导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二十三)实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检查和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管理和指导全县教育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二十四)负责教育职责范围内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积极发挥教育主渠道和学校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各学段并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的管护工作机制,实施留守儿童精细化管护,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二十五)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内设机构
(一)党政办
负责局机关文秘与公文管理、政务信息、机要保密、文书档案、计划生育、安全卫生、接待服务、组织协调和督查督办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部门党建、精神文明、纪检监察、党风廉政、信访维稳和工青妇等工作;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二)教育股
综合管理全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编制全县教体事业发展规划,负责草拟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和综合性材料;负责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各类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负责全县中小学校的设置、更名、撤销与调整工作;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指导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负责语言文字、普通话推广工作;负责基础教育质量管理、监测和考核评估工作;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条件装备和规范化管理工作;负责全县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和高中、职中招生工作;负责中小学德育、体育、国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负责普法教育、民族教育工作;负责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指导中小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和校外教育;负责制定并实施全县成人教育发展规划,负责企业职工教育、农民教育;负责全县扫盲和社会办学管理工作,依法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协助相关部门搞好教体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协助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和中小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三)人事股
按管理权限承办机关和系统内干部的考察、任免、考核和后备干部管理的具体工作;统筹规划和管理全县教师队伍建设;负责教体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教师奖励工作;按要求组织承办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有关工作;负责教体系统校长和教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负责全县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组织管理工作;按规定管理权限负责机关及本系统各单位、各中小学校机构编制、人事调配、劳动工资、考核奖惩、人事档案管理和相关年报统计工作;指导各学校离退怰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对口支援教育的日常工作;承办县教育工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教体系统工会工作规划和计划;指导基层教育工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和学校民主管理工作;会同有关股室做好教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竞赛工作;配合有关单位做好教育系统女工工作;检查督促全县教育系统职工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的落实情况;指导基层工会组织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生活和组织开展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
(四)计财股
负责做好教体局及所属事业单位各项经费预算、决算、编报及管理工作;负责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制定并监督实施系统内基建、怱缮、购置计划;负责教体经费的筹措、使用、管理工作,负责系统内教职工工资的发放审核工作;监督管理系统内各类收费;负责全县系统内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负责做好教体系统统计和年报工作;规划、指导并监督全县中小学政府采购、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及勤工俭学及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师生食堂的价格、质量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指导学校节能减排、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协助做好教育项目的争取和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财务、财产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局机关退怰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协助做好系统内财务人员培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有关接待和服务工作。
(五)体育股
宣传贯彻执行国家体育工作方针、政策、法规;拟定全县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按相关规定,负责对县域内体育彩票市场进行监管;依据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和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合理规划全县体育基础设施布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统筹规划竞技体育发展,研究、平衡和指导全县体育竞赛、竞技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布局;组织指导体育宣传教育工作,培训体育干部和专业人才,负责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举办全县综合性运动会,组织参加省、市运动会;组织体育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开展反兴奋剂工作;贯彻执行体育产业政策,负责体育社团和民办武术学校的资格审批、体育年报工作;培育、发展和管理体育市场,开发体育产业;管理体育外事工作,开展体育交流与合作;负责水上运动训练队员的招生和训练基地的管理工作。
(六)项目办
负责做好向上争取教体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工作;负责做好全县教育体育项目规划编制和上报工作;负责做好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基建项目及档案管理工作;协助做好系统内各类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指导系统内各项目单位项目前期和现场管理工作。
(七)安全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股
负责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稳定安全工作,研究、拟订、指导有关保障措施并组织实施;负责制定全县教体系统预防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突发事件;指导和管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安全保卫、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工作;负责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贯彻执行“蛋奶工程”领导小组的决策;负责或协助做好蛋、奶采购工作;负责“蛋奶工程”日常管理和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学校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定期开展专项检查;负责全县各学校营养餐工程的推行、经验的总结及宣传工作;指导学校网络安全监控工作。
(八)学前教育股
负责贯彻落实国、省、市、县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本县学前教育工作;负责学前教育日常业务,协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全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指标落实;负责学前教育机构的常规监管、业务指导及学籍管理,规范办园行为;负责公民办幼儿园设立审批、注册登记、项目变更及复核审验工作;负责组织学前教育机构分类定级评估和普惠性幼儿园的审核认定,指导幼儿园开展各级各类创建工作,加强学前教育骨干体系建设;负责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培养工作,指导全县学前教育教科研工作;负责教育名县建设日常工作,参与全县教育发展专项调研。
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居中,幅员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下辖汉滨区、旬阳县、白河县、石泉县、平利县、
紫阳县、岚皋县、宁陕县、镇坪县、汉阴县1区9县。
安康市面积23391平方千米,耕地28.9万公顷,2012年安康市总人口310万。该地区为中国北亚热带动植物典型代表区,有羚牛、朱鹮、大熊猫、云豹、大鲵等珍稀动物。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茶叶、蚕茧、油桐、生漆主产区。因境内土壤含硒元素丰富,又被誉为“中国硒谷”。
安康是中国十大宜居小城、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使命和责任。
2014年安康市实现生产总值68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3.21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财政总收入66.5亿元,增长13.3%,一般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90元,分别增长11%和13%;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国家II类标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逐步提高,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87万公顷,下降0.5%。其中,夏粮11.67万公顷,下降0.2%;秋粮15.2万公顷,下降0.7%。全年粮食产量85.63万吨,下降0.7%。其中,夏粮30.0万吨,增长3.5%;秋粮55.63万吨,下降2.8%。全年造林面积4.4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50万公顷,增长9.9%,水产品产量42356吨,下降0.5%。全年生猪出栏320.0万头,增长3.0%;牛出栏8.01万头,增长2.3%;羊出栏96.98万头,增长4.0%;家禽出栏1221.74万只,增长0.3%。肉类总产量28.11万吨,增长3.2%。禽蛋产量3.77万吨,下降0.3%。全年生猪饲养量558.65万头,比上年增加4.34万头。
工业。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9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3.21亿元,增长1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六大支柱工业完成总产值681.17亿元,增长21.3%,其中:新型材料333.65亿元,增长19.3%;富硒食品176.11亿元,增长33.0%;装备制造62.03亿元,增长27.3%;生物医药57.99亿元,增长18.2%;清洁能源36.27亿元,增长0.9%;安康丝绸15.11亿元,下降2.3%。全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8.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实现利润78.98亿元,增长22.9%;实现利税123.57亿元,增长24.7%。
商业外贸。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53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97%,其中:出口353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36%;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个,合同外资826万美元,增长363.74%,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
财政金融 。2014年财政总收入66.5亿元,增长13.3%,一般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13%。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84.51亿元,比年初增加94.16亿元,同比增长11.9%;各项贷款余额474.35亿元,比年初增加91.24亿元,同比增长23.8%。年末,全市境内有证券营业部3家。期末证券开户数达3.0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908户;证券市场交易量164.1亿元,增长54.5%。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6.47亿元,增长26.0%。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1.61亿元,产险保费收入4.86亿元。产险赔付2.5亿元,寿险公司给付2.08亿元(含满期给付),赔款支出0.24亿元,退保金支出1.49亿元。
2014年,安康市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移民搬迁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抓手,城镇化率达42.8%。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问题,集中精力解决中心城市18类67个难点问题,完成市政投资37亿元。龙舟文化园、江滩公园、东坝防洪、永安门、滨江大道三期、安运司和供销车站搬迁、一桥加固及交通组织、3座人行天桥建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综合评审,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针对“上学难”和“出行难”问题,推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和公共交通体制改革,实施城区“五校北迁”和12所学校改扩建;突出公共交通社会性、公益性,收回公交线路经营权,组建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和两家公车公营出租车公司,更新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14辆、出租车130辆。加快月河川道城镇带、石紫岚沿江生态经济带以及县城、重点镇和新型社区建设。避灾扶贫搬迁2.2万户8.36万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3万套,建成2.25万套,累计竣工入住7.4万套。农村居民进城入镇8.7万人。
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6502人,其中本科3048人;年末在校学生20894人,其中本科10425人。
全市共有小学639所,在校生175558人;普通中学196所(其中初中160所、高中36所),在校生144670人(其中初中85934人、高中58736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分别为99.99%和99.97%。
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6所,招生9876人,年末在校学生24448人。
市共有幼儿园393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幼儿班)78558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残疾学生277人。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陕西公司)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在陕西省设立的省级分公司,是陕西省内主导的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主要经营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接入及应用等综合信息服务。
中国电信陕西公司下辖10个市级分公司、89个县(市、区)级分公司及1个直属单位(西安机动通信局)、3个专业子公司(陕西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系统集成陕西分公司、天翼终端陕西分公司)。拥有覆盖全省城乡、通达世界各地的“我的e家”、“天翼”、“号码百事通”、“互联星空”等知名品
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本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2009年1月,本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本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跨越。
作为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本行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国际一流大型商业银行。本行凭借全面的业务组合、庞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的技术平台,向最广大客户
十堰市,是湖北省地级市。全市共辖3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4个县,是总面积236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39.8万人,户籍人口346.16万人。
十堰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中国中央山地,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北抵秦岭,南依巴山,汉江和武当山横贯全境,与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秦巴山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十堰有着悠久的历史,1995年在郧阳发现中国唯一一处白垩纪龙蛋共存的化石群,1975年发现于郧阳的轰动古人类考古学界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盖骨化石。中国现存唯一巡抚志《郧台志》揭示了十堰郧阳明清时期曾经是鄂豫川陕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堰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
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本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2009年1月,本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本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跨越。
作为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本行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国际一流大型商业银行。本行凭借全面的业务组合、庞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的技术平台,向最广大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