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政府机关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山东省机构改革方案》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山东省省级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是省政府组成部门,为正厅级。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贯彻党中央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负责起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拟订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拟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拟订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

(三)负责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拟订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牵头拟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负责就业、失业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拟订应对预案,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组织实施国(境)外人员来我省工作政策。

(四)统筹推进建立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拟订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及其补充保险政策、标准并组织实施,拟订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和全省统一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关系转续办法。拟订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政策。拟订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编报相关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建议草案,参与拟订相关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参与监督省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营情况。负责相关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拟订应对预案,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相关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平衡。负责全省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经办管理业务的统筹协调指导。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五)统筹拟订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劳动关系政策,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拟订职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假期制度,拟订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组织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协调劳动者维权工作,依法查处违法案件。

(六)起草人才开发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参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负责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组织拟订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规划、政策以及留学回国人员来我省创新创业政策,并组织实施。健全落实博士后制度。协调推进全省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负责非教育系统公派留学管理工作。拟订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政策。牵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健全职业技能多元化评价政策。拟订全省技工院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统筹组织和指导全省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组织拟订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

(七)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聘用合同等人事综合管理工作,拟订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政策。

(八)综合管理全省表彰奖励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落实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拟订政府表彰奖励制度,按照权限审核省政府实施的表彰奖励事项。依法办理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工作人员和省政府任免工作人员有关事项。

(九)负责全省事业单位工资福利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拟订企业人员工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企事业单位人员福利政策。

(十)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民工工作的综合性政策和规划,推动相关政策落实。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十一)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中国烟草总公司 产品与服务

中国烟草全名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2014年开始,“中国烟草”被认定成烟草广告就备受争议。
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国家烟草专卖体制。全国烟草行业现有包括深圳、大连在内的33家省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16家工业公司,57家卷烟工业企业,1000多家商业企业,以及烟叶、卷烟销售、烟机、物资、进出口等全国性专业公司和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全行业职工51万人。
严格抓好“两烟”总量控制,生产经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始终把控制烟叶、卷烟总量放在首位,严格按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销售,保持产销平衡和协调发展。2004年,全国种植烤烟1507万亩,收购烟叶175万吨。卷烟生产经营坚持抓好“控量、促销、稳价、增效”,严格控制生产进度,扶持重点企业和名优品牌,并采取多种措施抓好低档卷烟特别是五类烟生产,使全行业保持了产销增长、价格稳定、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共生产卷烟18735.9亿支,比上年增长4.7%;销售卷烟18778.6亿支,比上年增长4.5%。

中国烟草 图片

中国烟草

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官网

strong>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成立于1996年,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以“立足生命科学,造福人类健康”为宗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从事核酸类生物制品、食品、保健品、药品、功能纺织品及化妆品等一切健康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03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正式组建集团,下辖大连珍奥药业有限公司、福建珍奥核酸有限公司、上海珍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珍奥进出口公司及大连双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珍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六家子公司。        珍奥集团总部设在大连高新技术园区双D港珍奥生命园内,占地面积近60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核酸产业化基地。珍奥集团在全国共设立40多个省级营销管理机构,200多家地市级营销机构,2000多家专卖店。公司核心产品珍奥核酸胶囊上市多年来,因功效确切获得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和专家的好评,近千万消费者直接受益,拥有众多忠诚消费群体。多年来,珍奥核酸类产品始终占有国内同类产品8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出口到欧美日等十几个国家与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核酸产业龙首。        成立12年来,珍奥因产品质量过得硬而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已成长为中国健康产业的佼佼者。珍奥集团目前建有国际标准GMP厂房、珍奥科技馆、珍奥展览馆、珍奥研究所、珍奥培训中心,并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药品GMP认证、保健食品GMP认证、HACCP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认证及ISO14001环境标准认证。在国际上业已获得美国FDA企业注册和产品通关检验以及日本厚生省健康产品准入认证。这一切为其产品品质和服务提供了保证。目前,珍奥已连续多年成为大连市纳税大户;珍奥产品及企业还蝉联多届“全国十佳保健品”和“十佳保健企业”荣誉,被评为首届中国保健品十大名牌。       

珍奥集团目前拥有多功能、多系列产品近300种。主要包括: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免疫协会主席青克纳格尔博士合作开发的核酸类深层次功能保健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心肌肽为核心产品的多种药品;以珍奥核酸为核心产品,包括珍奥肝泰、珍奥脂舒平、核苷酸调味品、核酸类化妆品等在内的核酸系列产品;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5’核苷酸等核酸下游产品;珍奥HTB系列健康功能纺织品及其他多种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日用健康产品。珍奥集团的核心产品珍奥核酸胶囊及珍奥肝泰胶囊、珍奥脂舒平胶囊,是国内第一个经人体临床试验的保健品,以其确切的功能得到国内外消费者始终如一的喜爱。目前,因注重科技创新,珍奥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100个,其中包括已授权的专利28个(含3个PCT国际专利)、已批准的注册商标70个,还另有28个专利和167个商标正在审请。        珍奥集团秉承“立足生命科学,造福人类健康”的宗旨,弘扬大爱企业文化,以“诚信、行善、积德、尽孝”作为珍奥人行为准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捐款希望工程、老龄事业、慈善事业。多年来,共捐赠产品、物资、款项近3亿元。非典时期,向国家捐赠价值3300万元人民币的产品;汶川地震,向灾区人民捐赠款物价值总额1800多万元……珍奥还先后斥巨资同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中央电视台、国家奥委会、全国老龄工作办公室分别在全国开展了“关爱老年健康爱心工程”、“珍奥核酸杯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珍奥千万中老年人健康迎奥运签名活动”以及“银龄美杯全国老年模特大赛”,承办“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等,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04年,获得民政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十大“孝亲敬老优秀组织奖”;获得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的“敬老爱老公益楷模”牌匾。董事长陈玉松获得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十佳“爱心捐助奖”,获首届“中国最具影响力中华慈善人物100人”称号、2005年度中国大陆十大慈善人物及2006年度全国十大孝心楷模等,2008年还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内资企业,受到胡锦涛、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因在企业发展及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良好表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连续四届授予珍奥企业及其董事长陈玉松“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及“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称号。       

目前,珍奥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传播愈来愈广;员工综合素质愈来愈高;消费群体愈来愈大;企业的盈利和偿债能力愈来愈强;资产管理能力愈来愈快;社会贡献率愈来愈大;社会积累率愈来愈多,企业发展和各项经济指标均以强劲稳健发展态势,珍奥在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引起业内业外包括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珍奥集团坚实的基础工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示了其美好的明天。在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在投身健康产业造福人类健康,创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在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汗血马精神激励下,珍奥人专心致志于人类健康事业,立志成长为中国健康产业的汗血马!

珍奥集团有限公司 企事业单位

珍奥集团始创于1996年,是一家以保健品、药品和生物制品为核心业务,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健康产业集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珍奥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辽宁省质量管理奖”等诸多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辽宁省和大连市纳税大户,连续十年蝉联中国保健行业“十佳企业”和“十佳保健品”,产品曾被评为第28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保健品。
珍奥集团位于大连市双D港,总占地面积近60万平方米,[1]  下辖大连珍奥药业有限公司、大连珍奥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珍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双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珍奥核酸有限、大连珍奥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六家生产型控股子公司,现有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功能性纺织品、核酸原料、健康整水系统等7大系列4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日本、美国、瑞士、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珍奥在国内建有完善的营销网络,拥有一级营销管理机构近40家、二级营销管理机构200多家、终端店铺2000多家、一线营销人员数万人。
珍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核酸产业化基地,是世界上唯一整合了核苷酸上下游全产品链的核酸企业,核酸原料国内市场占有率85%以上;珍奥核酸系列保健品经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家国家权威部门指定的健康相关产品评价基地人群试食试验证实,功效确切,安全性高,产品畅销十几年不衰;珍奥核糖核酸(RNA)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通过GMA-SAFE(美国食品生产协会-食品优秀生产供方审核)认证的RNA产品,企业已受邀参与第一个食品用核糖核酸国际标准制定;珍奥5′核苷酸完全符合FCC(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最新版标准要求,被多家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用作食品添加剂,该项目被列为国家发改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在医药领域,珍奥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心肌肽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十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863计划,已通过四期临床,获准新药证书并全面上市。
珍奥集团与国内外十几家科研院所及上百位科学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包括国际免疫联合会前主席青克纳格尔博士在内的12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走进珍奥生命园,并对珍奥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活动进行了评价和指导。截至目前,珍奥集团拥有专利近百件,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珍奥集团贯彻“宁失一万,不失万一”的质量方针,严格执行健康食品和药品生产的国际安全准则,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国际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认证、ISO22000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药品和保健食品GMP等认证。此外,珍奥还获得了美国FDA企业注册资格和产品通关检验,以及日本厚生省健康产品准入认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企事业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数字化大学附属医院。目前,医院共有三个院区和一个教育研发基地。医院南湖院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滑翔院区位于沈阳市铁西区滑翔路,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沈北院区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大道,总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本溪医药研究教育发展基地位于本溪高新区“中国药都”,占地面积62.58公顷。2014年,“盛京医院 SHENGJING HOSPITAL”成功申请为“中国驰名商标”,盛京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综合性医院。

医院前身是1883年苏格兰教会在沈阳兴建的盛京(施)医院,是东北第一家西医院;1912年,成立了东北三省第一所医科大学——奉天医科大学,时为东北地区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1949年,医院正式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仁爱济世的教会精神融入红医文化,医院从此开始了崭新的里程;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精神,医院整体迁往朝阳地区;1983年,医院全部迁回沈阳;2002年,医院全面接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立滑翔院区;2003年建院120周年之际,恢复“盛京医院”名称。

司督阁(1855-1936)英国籍苏格兰人,盛京(施)医院创始人。1881年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的医学传教士医院;1882年奉苏格兰基督教长老会派遣,来华施医布道;1883年抵达沈阳,创办了东北第一家西医院——盛京(施)医院。

医院员工共6972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152人,含聘任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535人;博士生导师132人,硕士生导师29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国家、省级正副主任委员和常务委员以上学术任职12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9人。


王维林教授  小儿外科

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辽宁省首批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人选。我国知名小儿肛肠外科专家和辽宁名医,荣获中国医师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子课题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发表论文260余篇(SCI40余篇),出版《小儿排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专著。

 

党委书记赵玉虹教授  临床流行病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精准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工作,在大数据处理、慢病管理、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在内的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兼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信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信息学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卫生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副院长孙思予教授  内镜诊治中心

博士生导师,世界著名内镜超声专家。民盟中央委员,辽宁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副主席兼秘书长,SCI期刊Endoscopic Ultrasound主编,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任。率先在国内外建立了一整套以内镜超声为中心的全新微创诊疗体系。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发表论文134篇(SCI 70篇),出版专著4部(英文1部),获得国内外专利12项。

 

郭启勇教授  放射科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一、三届委员会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学影像中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医学影像医师分会会长,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医院“先声杯”优秀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 、“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 、亚太腹部放射学会金奖等光荣称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辽宁省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辽宁省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

 

薛辛东教授  小儿内科

博士生导师。辽宁名医,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中国儿科医师奖”及“中国新生儿医师奖”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转化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主编;《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及《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副主编;《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及《中华儿科杂志》等12部学术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早产儿肺损伤及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省部级课题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项。

 

吴斌教授  泌尿外科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全国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主任委员;中华男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辽宁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医学专委会全国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院协会男科学全国副主任委员。曾获中国医师奖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1991年全国卫生系统出国考试第一名;2016年获《中华泌尿外科杂志》肾势中国-手术病例展播全国行(单体位单极电钩腹腔镜肾癌及下腔长段癌栓切除)手术视频网络投票全国第一名。2017年12月在辽宁名医评比中在沈阳百姓一家亲网站举行的《100位“辽宁名医”百姓点赞榜来了,top10花落谁家?》投票中获得第一,是所有100个名医中,唯一过30000票的名医。

 

窦晓光教授  感染科

博士生导师。感染性疾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辽宁省传染病重点学科主任,辽宁省肝病研究与诊治中心主任,辽宁省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辽宁省重大传染病(肝病)转化医学中心主任,辽宁省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感染性疾病专业质控中心主任。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病毒性肝炎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肝脏病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感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首届“辽宁名医”,辽宁省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辽宁省医师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辽宁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性病艾滋病协会副会长。

 

阮强教授  病毒研究室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医学病毒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两次赴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致病机理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研究论文荣获日本岐阜大学第二届“武藤奖”。研究成果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省教委技术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付勤教授  骨科

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辽宁省外科医师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骨与关节杂志等编委。临床专业特长:擅长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疾病诊疗。研究方向: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研究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

 

张志强教授  康复科

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辽宁省康复医学会会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康复分会副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康复医学专家委员会物理治疗学组组长,辽宁省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从事康复医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脑血管病、急慢性运动系统损伤以及老年病的康复治疗,同时在上述疾病的电生理检查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并专长于肌电、电刺激引导下的肉毒素注射治疗技术。

 

副院长杨清教授  妇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妇科内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妇科内镜专委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微创妇科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辽宁省妇科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辽宁省妇科内镜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临床能力建设重大项目负责人,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9版)编委等。主要从事妇科恶性肿瘤病因学及精准治疗,子宫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及憩室等研究,曾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

 

赵彦艳教授  临床遗传科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一、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遗传学会第八、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遗传学会理事长。获得第四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第四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沈阳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2项,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2部,副主译2部。

 

刘彩霞教授  产科

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母胎医学中心主任,辽宁省产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围产急救中心主任,辽宁省产科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妇产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妇产科分会母胎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妊娠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儿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促进自然分娩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第十届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辽宁名医,辽宁省教学名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

 

张淑兰教授  妇科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首届名医,辽宁省第二批高校攀登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恶性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50余人。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四项。研究成果有: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的系列研究、宫颈癌的早期防治与病因学研究分别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

 

赵群教授  小儿外科

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计生委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儿科疾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小儿创伤矫形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大学附属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会长,辽宁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小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曾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为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小儿骨科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郭锡斌教授  小儿内科

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发表儿科临床医学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公关)计划子课题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参编论著3部、译著1部。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编委。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十佳医院基建管理院长。

 

副院长张成普教授  全科医学科

《国际儿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保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血液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院协会第一届医院医保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生命关怀协会会长。

 

赵敏教授  急诊科

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中毒诊治中心主任。曾任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目前兼任中国急诊女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全国医师定期考试急诊专业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辽宁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市课题6项。在国内外医学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近40篇。获辽宁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项和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刘春峰教授  小儿内科

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名医。辽宁省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编辑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急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重症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儿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救援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师学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辽宁省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等编委。获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吴阶平-杨森医学研究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常务副院长刘云会教授  神经外科

中国医院协会法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辽宁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辽宁省神经肿瘤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辽宁省发改委手术与康复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辽宁省脑损伤疾病质控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名医,辽宁省十大健康卫士。

 

副院长刘学勇教授  康复科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后勤服务与管理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采购与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洁净装备分会副会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院后勤发展分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评定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康复治疗学组委员、辽宁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

 

卢再鸣教授  放射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第十四、十五届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首届肝癌委员会委员。第一至三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理事,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肝癌委员会常委。11本国际与国内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承担国家重点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基金多项。国家规划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教材编委。

 

任卫东教授  超声科

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妇产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超声医学分科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五届常务委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省级科研课题共计10余项,获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主编出版超声医学教材和专著10部,参编10余部,荣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辽宁省首届名医称号。

 

李岩教授  消化内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首届辽宁名医。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留学于日本京都大学。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消化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及肠镜的诊治工作36余年。获省级技进步奖4项,教学奖1项,主编及副主编专业书籍各3部,发表论文224篇。

 

李智伟教授  感染科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专家,首届“辽宁公卫名家”,2003年“辽宁省青年五四奖章”,第三届“沈阳优秀医师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全身感染性疾病、急慢性传染病、慢性肝病、重症肝病及肝纤维化诊治及研究,承担及参加国家及省级课题18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

 

菅凌燕教授  药学部

硕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型医院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多家核心杂志编委。《全国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系列教材》抗凝专业分册和妇产专业分册的主编。参编《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等多部教材;发表多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有多篇通讯作者论文被SCI收录。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

 

白伦浩教授  骨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软骨修复学会中国部(ICRS)常务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运动医学学会常务委员、国际关节镜-膝关节-骨科运动医学学会(ISKOS)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疗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关节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运动医疗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沈阳市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及省级课题共7项。

 

王秀霞教授  生殖医学中心

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实验室学组副组长、辽宁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家库成员。一直致力于不孕症的诊治与研究工作,促进优生优育的发展,并积极推动辅助生殖技术方法的优化,不断提高助孕治疗成功率及为疑难性不孕症患者提供更优解决方案。主持国家级及省市级课题数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

 

李玲教授  内分泌内科

留日医学博士,辽宁名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及妊娠糖尿病学组组长,辽宁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和代谢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Diabetes Care中文版、Diabetes中文版编委。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常见病的治疗非常精准,特别擅长妊娠期间的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对疑难病例如性发育迟缓、多囊卵巢综合症、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等的诊治有独到见解。

 

白玉作教授  小儿外科

博士生导师。从事小儿普通外科医教研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消化道畸形,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肛肠学组组长,辽宁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委,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委,首届辽宁青年名医。

  

马秀岚教授  耳鼻咽喉科

博士生导师,耳科学术带头人,辽宁名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兼任辽宁省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主任,沈阳市听力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国家、省、市三级人工耳蜗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学会听觉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听力学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多种专业核心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九项,第一完成人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两项,在美欧日及国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每年完成耳神经外科、耳显微外科、侧颅底外科手术四百余例。

 

范玲教授  护理部

博士生导师。中华护理学会理事,中华护理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生儿护理学组组长,中华护理学会护理行政管理委员会专家库成员。辽宁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在全国率先实行护理垂直管理模式,带领盛京医院护理团队获得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首批国家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全国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盛京护理学科获得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第三。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全国杰出护理工作者称号。发表护理论文90余篇,获得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护理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科研成果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三等奖、2018中国护理管理创新奖卓越奖。主编教材与论著10余部。担任《中华护理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

 

王晓非教授  风湿免疫科

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多次承担及参加国家、省市科研项目的研究,发表风湿病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辽宁省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常务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北方骨质疏松联盟副主席,辽宁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辽宁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东北三省防治风湿病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

 

刘卓刚教授  血液内科

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病精准治疗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交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血液学会主任委员,沈阳市血液学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及《白血病淋巴瘤》等多家杂志编委和常务编委。率先在辽宁省及东北地区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率先在辽沈地区开展CAR-T技术治疗淋巴瘤及淋巴细胞白血病。

 

赵平教授  麻醉科

博士生导师,麻醉科学科带头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麻醉学系博士后,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理事,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疼痛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亚洲小儿麻醉协会委员,辽宁名医,中华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 & Analgesia》中文版,《Pediatric Anesthesia》等杂志编委常务编委和审稿人。从事临床麻醉30余年,擅长各类危重患者麻醉,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辽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SCI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为麻醉药物对发育期脑影响,围术期脏器功能保护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

 

杨屹教授  小儿外科

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泌尿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青春期委员会男科组副组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泌尿学组副组长、《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和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委,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研究方向为小儿泌尿系先天畸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3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及沈阳市科技进步奖3项。参加编写论著6部,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0余篇。

 

韩秀萍教授  皮肤科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激光整形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童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承担省部各级课题十余项,作为第一承担者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第二届“辽宁名医”。

 

肇丽梅教授  药学部

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1998年获得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及临床药理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基因组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多项。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编委。

 

陈苏宁教授  中医科

博士、硕士生导师,辽宁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辽宁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病、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脾胃病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及继承人,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林晓萍教授  口腔科

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委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老年口腔医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牙周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留学日本昭和大学口腔医学院(1998-1999)和美国Forsyth Institute(2007-2009)进行牙周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中华口腔医学创新基金等省、部、市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兼任《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编委,《口腔医学》审稿专家;在国内、外核心专业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相关成果分别获2013、201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硕东教授  普通外科

全国著名腹腔镜外科、胆道外科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有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名医,辽宁省优秀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省首届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五四奖章,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称号。

 

林蓓教授  妇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学会妇女保健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获得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累计IF值160余分。获科研成果13项,其中包括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三等奖2项等。

 

季文樾教授  耳鼻咽喉科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曾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委员,辽宁省嗓音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多年来侧重于咽喉、嗓音疾病和头颈肿瘤方面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发表相关论文一百多篇,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奖1项。

 

赵立教授  呼吸与重症监护内科

辽宁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劳动力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药品不良反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委员会专家。《实用药物与临床》副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国际呼吸杂志》资深编委,《中国临床药理杂志》编委,《CHEST中文版》编委,《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编委。

 

郑长清教授  消化内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核心成员,辽宁省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炎性肠病规范诊疗质控管理联盟(IBDQCC)东北地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吴阶平基金会炎症性肠病联盟副主任委员,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编委。辽宁省教育厅诊断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第3版主编。中国医科大学优秀专家。中国医科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中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马晓欣教授  妇科

沈阳市政协委员,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民心网“患者心中的好医生”,沈阳市优秀盟员。辽宁省医学会妇科微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培训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辽宁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内异症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科内分泌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女性内分泌及绝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快速康复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妇科疾病质量控制中心执行主任委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青年名医,辽宁特聘教授。

 

王晓明教授  放射科

博士生导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主任,辽宁省医学会分子影像学分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住培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医促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影像学分会常务委员等。曾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项(含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0余人。编著教材及专著9部。主要研究领域神经放射学,尤其擅长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冯国和教授  感染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曾经在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学习工作2年。荣获2017年度第二届辽宁名医称号。辽宁省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自然疫源性疾病学组委员,国际儿科学与传染病流行病学、临床肝胆病、辽宁医学、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级科研基金等系列课题7项,参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收录10余篇。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

 

刘兆玉教授  放射科

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和对比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委员会血管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治疗内脏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东北介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周围血管疾病及肿瘤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沈阳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影像学会副理事长。

 

陈晓隆教授  眼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保健专家组成员,沈阳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

 

何平教授  老年医学科

硕士、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科、老年病科工作,擅长呼吸感染性疾病,老年综合内科疾病,具有3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先后承担省市及国家级课题13项,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7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21篇,总影响因子超50余分。现任辽宁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编委,中国老年医学中心联盟委员会委员,2017年获第二届“辽宁名医”称号,被民心网评为“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

 

夏丽坤教授  眼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沈阳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从事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的免疫发病机制与免疫治疗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项,已经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已培养研究生22人。眼表疾病、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擅长全飞秒激光SMILE近视手术。

 

王旭梅教授  心理科

博士生导师。音乐想象治疗师(MIT)团体关系会议实习顾问,辽宁康复医学会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康复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3、4届委员,从事精神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8年。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医学、心理危机干预,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伴侣婚姻家庭、职场压力、心理压力导致的躯体问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从事精神分析、家庭治疗、音乐治疗。

 

田峰教授  手足外科

1993年9月毕业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辽宁手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东北手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足踝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足踝学组委员。从事专业:手足畸形矫正,四肢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足踝关节疾病治疗,四肢骨骼肌腱血管损伤修复,手足其他疾病的修复与治疗。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谭季春教授  生殖医学中心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分会中西医结合学组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免疫学会妇产科基础与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科学技术评审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人才、沈阳市优秀知识分子、沈阳市卫生局优秀专家。擅长不孕不育和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辅助生殖助孕技术及遗传病植入前检查,尤其难治性不孕,在国内外率先应用自体经血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近年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8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级发明专利1项、实用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和译著7部。

 

冯娟教授  神经内科

博士生导师。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辽宁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Neurol Regeneration Research》《中国实用内科》等杂志编委或常务编委。近年承担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近3年以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近20篇。2009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刘彩刚  乳腺外科

辽宁省特聘教授,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辽宁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多项,发表文章105余篇,H因子19。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诊治培训基地负责人,中国性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组织重建与微无创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委员会委员。

 

郑华川  实验肿瘤学

辽宁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学和病理学博士,日本JSPS博士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青委副主任委员、胃癌和乳腺癌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医药数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实验动物专家组成员,BMC Cancer等30个英文杂志编委。从事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早诊和靶向治疗以及自发肿瘤动物模型制备方面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总影响因子约440分,2014-2018年被评为中国医学高频被引作者,主持国自然(4项)等课题共计18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首届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辽宁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孔娟教授  临床营养科

博士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辽宁省教育厅评为攀登学者,辽宁省千人高端人才千人层次,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慢病学组委员,辽宁省营养协会副会长,辽宁省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学会主任委员,吴介平基金会肠屏障营养学组副主任委员,国家特医性食品专家组成员注册营养师。国家专利一项。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SCI论文60余篇,被引2589次。自然基金3项 共获国家及省级科研经费累计456万;2014年因“维生素D功能的研究”以第一申请人,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2016年黎介寿院士肠屏障研究奖励。中国营养学会杰出贡献奖,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科技奖。

 

李志杰教授  实验研究中心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日本庆应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2012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先后做博士后和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实体瘤耐药机制和分子靶向治疗,目前共发表SCI文章23篇,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年被授予“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称号。

 

尚云晓教授  小儿内科

博士生导师。荣获首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荣获由“亚太地区儿科呼吸、变态反应及免疫学会”颁发的“高级研究学者奖”,第二届“辽宁名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肺炎联盟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协作组组长、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副组长,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儿科呼吸分会主任委员,东北地区儿科呼吸学组组长,东北三省及内蒙地区儿童哮喘协作组组长,《国际儿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副主编,主编医学专著5部、副主编5部。

 

白小涓教授  干诊老年病科

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老年医学中心联盟主席、中国老年医学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学会常务委员、第五届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心血管内科医师协会资深专家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衰老及老年相关疾病。参加及承担“973”衰老课题3项(结题),在研国家“十三五精准医学计划重点专项”H型高血压惠民工程课题。2006及2010参与获得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参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2017年获得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科技技术奖三等奖。现担任国内多家核心杂志编委。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培养研究生80名(博士25名,硕士55名)。

 

袁正伟教授  实验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理事,辽宁省细胞学会干细胞与再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委, Neuroproteomics副主编,发育医学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Integrated OMICS等杂志副主编。以常见出生缺陷胚胎发生机制、遗传规律和早期诊断与治疗为重点研究方向。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专项课题,1项973子课题,获得科研经费总计1000余万元。作为团队负责人在2013年荣获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项目。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9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夏志军教授  妇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盆底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副会长、辽宁省妇科与泌尿盆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盆底疾病学组组长等,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负责和完成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多项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主编妇科泌尿盆底专业临床诊疗专著,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良恶性肿瘤、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生殖整形及盆底肿瘤等,截至目前,是全国完成妇科盆底高级别手术居于前列的术者和单位。

  

乔宠教授  产科

美国生殖研究学会会员、辽宁省免疫学会妊娠免疫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围产医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孕产期母儿心脏多学科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第四届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现担任国内外多个杂志编委,2017年被评为《Annals of Molecular and Genetic Medicine》优秀审稿人。获辽宁省二等奖3项,获省三等奖1项,沈阳市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迄今共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SCI收录15篇,影响因子最高15.28,总计60.446。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9项,共获资助436万元。

 

曹志伟教授  耳鼻咽喉科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鼻科专业学术带头人。鼻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病因学研究及鼻内窥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耳鼻咽喉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装备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沈阳医学会耳鼻喉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谭晓冬教授  普通外科

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人层次。率先开展钟表盘式胰肠吻合方式、“隔离墙”及技术“强制愈合”、保留近全胃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技术创新与改良、预防术后胰瘘、胰腺外科出血及胃排空障碍。开展包括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内的各种微创手术。引入胰腺外科快速康复理念,建立辽宁省第一家外科无痛病房。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包括SCI在内论文29篇。承办国家级胰腺及甲状腺学术会议,注重国际交流。参与编译出版著作3部。培养博士14名、硕士25名。带领所在科室连续4年获得盛京医院五星级科室奖,连续4年获得盛京医院优秀医疗、教学、科研主任奖。

 

麻宏伟教授  发育儿科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重点侧重骨骼系统疾病和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以及发病机制研究。在基因定位及基因突变及遗传异质性方面主要研究Crouzon综合症、Saethre-Chotzen综合症和Meckel综合症,文章分别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human genetics 和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以及发病机制研究中主要针对脊肌萎缩症、肌营养不良和软骨发育低下、软骨发育不全、假性软骨发育不全、脊柱骨骺发育不全、成骨发育不全、致密性骨发育不全和各种抗维生素D佝偻病(低血磷性维生素D佝偻病、肾性佝偻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完善和丰富了基因突变图谱研究工作,并有效地将这些发现的基因突变应用在高危家系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中。

 

张志波教授  小儿外科

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擅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诊断与治疗,在相关领域先后获得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的资助,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新生儿外科学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母胎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出生缺陷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

 

荣誉教授

弗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休斯顿医学院综合生物及药理学系主任,美国分子医学会主席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刘以训,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研究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

贺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院士,遗传生物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主任委员,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黄荷凤,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长、生殖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胚胎源性疾病研究所所长。

韩雅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北方战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马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刘允怡,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肝胆胰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卓敏外科研究教授、和声书院院长,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病医院荣誉院长。

 

客座教授

Richard L. Ehman,梅奥诊所放射学教授兼梅奥诊所董事会荣誉成员,2017年北美放射学年会主席,国际磁共振医学学会主席,欧洲放射学会荣誉会员,获得亚洲及大洋洲放射学学会金奖、国际磁共振医学学会金奖等。

Randy Flick,美国梅奥诊所儿童中心主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麻醉和镇痛药物产品咨询委员会(AADPAC)主席,美国儿科麻醉学会候任主席,主要从事儿童麻醉相关的神经毒性研究。

Carol Jeanne Thiele (卡罗尔·珍妮·希尔)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儿科肿瘤部(POB)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兼带头人(PI)。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企事业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是一家以感染、传染及急、慢性相关性疾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和重点学科,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中心。医院创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52250平方米,目前编制床位750张。拥有肝病内外科、肝移植、肿瘤微创治疗、免疫与生物治疗、感染与艾滋病诊治等国内领先学科。

       北京市肝病研究所坐落在医院内,为市属公益性医学科研院所,与北京佑安医院以院所合作的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逐步建设成了包括核酸测序平台、蛋白质平台、流式平台、细胞组织形态功能研究平台、实验动物平台和诊治抗体研发对外服务平台6个先进的技术设备平台,成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领域中心成员单位。

       医院每年成功完成各类肝移植手术180余例,肝癌手术500余例;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肝技术的医院,每年救治严重肝衰竭患者500余例,开展肿瘤微创介入手术8000余台。人工肝技术、肿瘤肝胆介入微创诊疗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技术、乙肝产妇母婴阻断技术、肝病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肝病合并尿毒症肾透析技术、肝胆外科技术、性病艾滋病诊疗技术是医院发展的优势学科。同时医院也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所在地,拥有现代化的研究型病房、2个中医药国家临床基地和7个国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其中中医药传染病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艾滋病临床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感染免疫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毒基因三级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北京佑安医院按照国际标准建设有首都十大疾病库中的两个疾病标本(肝炎/艾滋病)资源库,收集以肝病、艾滋病为主体的各类传染病及相关疾病样本120万份;创建了亚洲最大规模的HIV队列,为开展感染/传染性疾病领域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医院拥有博士培养点6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0个,“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在病毒性肝炎与肝癌、艾滋病与新发传染病研究领域,承担了国家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发展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科研课题数百项,获得数十项技术专利。

       为全方位服务于艾滋病及肝病患者,医院设立“佑安爱心家园”和“肝病康乐家园”,形成以防、治、保、康为一体的慢病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医院创建全国最大的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成员单位260余家,分布全国,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骨干。

       医院对外交流与合作广泛而深入,长期与英国牛津大学在科研、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每年派出优秀青年人员赴英学习,己有十余人学成回国,其中多人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医院同时与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佑安人弘扬“求实、奉献、精湛、创新”的佑安精神,秉承“尊道厚德,互佑平安”的人文精神理念,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与救治的主战场和生力军,经历抗击SARS、H1N1和H7N9流感、埃博拉出血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洗礼,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重症的救治能力得到增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企事业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始建于1952年,原名为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政府和苏联红十字会援助下,由党和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大型医院。1954年新院址落成,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医院亲笔题词。毛泽东主席特别题词“减少人民的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1957年3月,苏联政府将医院正式移交我国政府,周恩来总理亲自来院参加了移交仪式。1970年,周总理亲自为医院命名为“北京友谊医院”。

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北京市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医院设有西城院区和通州院区,其中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通州院区位于城市副中心。

北京友谊医院建设规模30.53万平方米,其中西城院区建设规模19.4万平方米,通州院区一期建设规模11.13万平方米。医院现有职工近4000人,其中研究生导师139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及核心期刊主编、副主编共84人。目前两院区共开放床位2000张,日均门诊量超过1.2万人次,年出院患者7.5万人次。北京友谊医院是首批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疗机构,全市患者均可来院参保就医,并能够为外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服务。作为北京市干部保健基地,医院还承担着北京市及中央司局级以上7000多名医照人员、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任务。

医院综合优势明显,专业特色突出,共有临床医技科室54个。消化胃肠、食管、肝胆胰疾病诊治,普外肝移植,泌尿系统疾病诊治和肾移植,肾内血液净化,热带病和寄生虫诊治以及中西医结合是医院的专业特色。2014年10月,医院被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认定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地方病(热带医学)、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病理科、老年医学等临床医学专业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

医院拥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消化疾病癌前病变、热带病防治研究、肝硬化转化医学、移植耐受与器官保护),北京市研究所4个(临床医学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医学转化中心1个,还拥有支撑临床研究发展的国际标准化临床研究质控平台、ISO9001认证生物样本库和多中心互认医学伦理平台与研究型病房。

2012年7月1日,北京友谊医院作为全国和北京市医药卫生改革综合试点单位,率先实现“两个分开、三个机制”的改革试点,即: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法人治理机制改革、政府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和医保付费制度改革。为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2016年12月28日,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举行奠基仪式。2016年4月,受北京市政府和平谷区卫计委的委托,北京友谊医院对平谷区医院以“区办市管”为模式进行管理。医院先后于2017年4月8日和2019年6月15日启动了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坚持“医疗改革与提升医疗技术质量相结合,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相结合”。

多年来,医院通过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和学科建设,优化就诊流程,提升医疗服务,使患者的就医体验持续改善,获得感不断增强。医院曾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曾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国质量奖提名奖、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多次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

建院67年来,医院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鼓励与悉心指导,也牢记着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与盈盈嘱托。在“仁爱博精”的院训精神指引下,医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努力实现患者信任,职工幸福,医院发展,党和政府放心。未来,医院将以国家消化学科群为战略学科,整合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传统特色学科、有发展潜能的优势学科,发挥医院综合实力,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国家级医学中心,形成职工共同追求的友谊梦,为首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 企事业单位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残疾青年和健全学生进行融合式职业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立足陕西、辐射全国,承担着对适龄青年学生和各类残疾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职责。学校隶属于陕西省教育厅,处级建制,属公益一类、全额预算事业单位。

学校历史悠久,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亲笔复信何长工与王群共同创立的“陕甘宁荣誉军人教养院”。1951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陕西省荣誉军人教养院”。 1970年停止办学,1979年恢复办学,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盲聋哑人学校”、“陕西省盲人按摩中专学校”、“聋哑人技工学校”。 1987年1月,更为现名“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实力雄厚,学校有高级讲师23名,双师型教师43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能手4名。学校是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中国盲人按摩学会教育分会理事单位,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实践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习基地,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2019年1月,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B类)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特色鲜明,开设中医康复保健、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缝制、工艺美术专业、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适合各类残疾学生学习的专业。学校以残疾学生类别多、办学规模大、专业设置全、教学质量高、学生就业好在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学校设施齐全,2014年1月整体迁入新校区,新校区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占地面积240亩,现有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新校区硬件设备齐全,无障碍设施完善,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设置有无障碍坡道、特殊入户门、无障碍电梯、盲道及LED显示系统等。

学校成绩突出,建校以来,为全国各地培养近两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残疾学生走向社会后,依靠专业技能生存,自食其力,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学校在缓解政府之忧,落实民本理念,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全国百万青年助残先进集体、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团队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创建“陕西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发扬自强精神,弘扬正能量,奋力实现学校建成陕西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发展目标。

北京市计生委 官网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京政发〔2009〕2号),设立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市人口计生委)。市人口计生委是负责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市政府组成部门。强化统筹本市人口政策,协调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职责;强化指导开展面向家庭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职责。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内设9个职能处室,机关行政编制49名。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欠发达,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深化医改启动以来,甘肃坚持“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有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通过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和中医药充分参与医改,努力降低医疗卫生费用,全面提升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和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对外服务与贸易,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了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医改和中医药工作先后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和中央深改办、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将甘肃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



广西省环保厅 政府机关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能是依照法律和法规对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1974年成立广西环保办,为隶属于广西计委的正处级内设机构。1984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为隶属于广西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的二级局(副厅级)。1995年成立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正厅级)。
广西省环保厅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起草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草案;拟订全区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环境保护地方性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组织拟订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并监督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重点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参与制订全区主体功能区划。
  (二)负责全区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牵头协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指导协调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全区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三)承担落实全区减排目标的责任。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组织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监督实施;牵头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四)负责提出全区环境保护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自治区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指导并负责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参与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五)承担全区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责任。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涉及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草案提出有关环境影响方面的意见,按规定审批重大开发建设区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负责全区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定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城镇和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七)指导、协调、监督全区生态保护工作。拟订生态保护规划,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指导、协调、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和调整的申报或审批建议,协调、指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示范建设,监督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牵头生物物种(含遗传资源)工作,组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和组织实施广西生态省(区)建设工作。
  (八)负责全区核安全、辐射安全、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拟订有关政策、规划、标准,监督管理核设施安全、放射源安全,监督管理核设施、核技术应用、电磁辐射、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对核材料的管制和民用核安全设备设施实施监督管理,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参与反生物、反化学、反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工作,承担自治区核事故应急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九)负责全区环境监测、统计和信息发布工作。组织制定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组织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预测预警,组织建设和管理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统一发布全区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
  (十)开展全区环境保护科技工作。组织开展环境保护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推动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受理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申请。
  (十一)开展全区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协调有关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在本辖区的履约工作,参与处理有关涉外环境保护事务。
  (十二)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全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纲要并组织实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关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十三)承办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企事业单位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93年,目前拥有7600多名员工、300多家分支机构,服务范围涵盖浙江、上海、江苏、湖北、福建、广东等区域。

多年来,泰隆银行在实践中探索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和风险控制技术,总结出一套以“三品、三表、三三制”为特色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实现了小微企业融资“事前低成本获取信息、事中低成本监控管理、事后低成本违约惩罚”的三个低成本,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国际性的“麦克米伦缺口”提供了中国式解答。截至到目前,泰隆银行已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80多万笔、9800多亿元,直接间接支持了近2000万人就业,帮助广大创业青年、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工人实现了劳动致富,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泰隆20多年来坚持服务小微企业的做法,得到了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10年8月,中宣部把泰隆银行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小企业的特色银行,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集体采访泰隆银行;2010年9月,新华通讯社携手泰隆银行成立小企业金融服务调研基地。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泰隆银行将继续坚持小微企业市场定位,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做专、做精、做出特色,为创业者创造平等的贷款机会,让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