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循化县政府大数据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是国务院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之一。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8.6摄氏度,辖3镇6乡(其中岗察乡是海东市唯一的纯牧业乡)154个行政村6个社区。全县总人口16.16万人,撒拉族、藏族、回族占到了总人口的93.6%,实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各民族血脉相通,元代以来,生活在中亚的撒拉族先民到循化定居,与当地藏族、回族、汉族通婚,形成了现今的撒拉族,在长期民间的交流交融交往中,呈现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经济互补,回族、撒拉族善商贸,汉族以农为生,藏族农牧兼顾,从古至今的物物交换、商贸流通,使得不同民族间形成了既各有主业又互补共生的社会经济状态,将各民族的生存、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象征藏族与撒拉族世代友好往来的“许乎”(藏语,意为值得信托的朋友)关系,造就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循化特有的民族团结历史传承;文化相融,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吸纳,特别是语言方面,撒拉语中广泛糅杂了汉语、藏语等词汇,兼通其他民族语言的双语人比比皆是。建筑样式方面,群众住宅、宗教寺院建筑风格融合其他民族建筑经典,无论身处循化何地,都能获得“身在同一片屋檐下”的感受。在饮食方面,手抓、糌粑、面片、“熬茶”成为各民族普遍饮食,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宗教包容,循化地区主要有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有清真寺114座和藏传佛教寺院26座,宗教教职人员1352名,属于基本全民信教地区,也是藏传佛教第十世班禅大师和喜饶嘉措大师的故乡,两位大师在世时经常呼吁各宗教团结友爱,十世班禅大师回乡必访街子清真寺大寺,为全县各宗教树立了包容和谐的典范。现今,县内一个寺院有重大活动,其他宗教寺院都自发携礼致贺。县内的庵古录拱北、勒吾拱北庙,为藏、汉、撒拉、回族群众所共同信仰。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县现存手抄本《古兰经》是当年在十世班禅大师的亲自协调下重回街子清真大寺,至今被撒拉族群众称颂。总之,民族团结在循化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犹如空气和生命,各族人民定将倍加珍惜、始终维护、世代相传。

县内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花椒、核桃、果品、瓜类等。黄河流经循化县90多公里,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大中型电站有公伯峡、苏只、黄丰、积石峡四座,总装机容量300余万千瓦。境内有各种可开发利用的旅游景点多达92个,是全省少有的旅游资源富集地,颇有“青藏高原微缩景观”的特点,先后获得全省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县、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中国绿色名县、省级风景园林化城镇、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等殊荣。

近年来,循化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机遇,扎实推进“旅游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战略,努力打造“全省沿黄经济带发展龙头、中小微企业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新桥头堡、重要的区域特色经济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典范”,使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优势。以风景园林城镇建设为主的城乡各类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以“一核两椒”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牛羊贩运育肥为主的农区畜牧业日趋优化,以旅游业、劳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以教育卫生为主的民生事业协调进步,广大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年高位增长,县域经济社会得到了稳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201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2.2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4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04万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工业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491元和10662元,同比增长7.5%和9.5%。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化隆县政府大数据

化隆回族自治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海拔在1884米至4484米之间(其中县政府驻地巴燕镇2840米),为“八分山、一分水、一分川”。总体来看:化隆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全县共有6镇ll乡2个管委会362个行政村30.05万人,回、汉、藏、撒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07座,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351座、藏传佛教寺院56座。化隆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牧结合县,全县总耕地54.9万亩(85%属浅脑山地区),主要以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等种植为主;草场总面积315.2万亩,主要以良种牛、细毛羊、半细毛羊和土鸡等养殖为主,养殖大户达2400家。县境内黄河流径168公里,建有大中型水电站7座(年发电量达到544.35万千瓦时、工业用电价格为0.39元/度)、库区水域面积达11万亩,按照打造“万亩水域、百亩养殖、亿元产值”的目标,发展养殖面积达65亩的黄河冷水鱼养殖企业12家,形成了以虹鳟、金鳟和白鲑养殖为主的黄河冷水鱼养殖基地。化隆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于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十年九旱”、工业企业发展滞后,全县共有6个深度贫困乡(占全县乡镇的35%),精准识别的贫困村144个(占全县行政村的39.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40户363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1%),贫困面大、程度深是我县的基本县情。化隆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十二五”以来,我县累计发放贴息贷款近5亿元,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好路子。目前全县共有12万人在全国271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1.5万家,实现总产值近100亿元(拉面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有200余名经纪人在义乌、广州等地长期与中东、中亚等40多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活动,拉面经济已成为我县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化隆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富集县,目前发现的各类矿产25种,矿产地94处,镍、金、铜、矿泉水等矿产丰富,其中镍保有资源储量占全省的0.82%(是全国五大镍成矿带之一),金保有资源储量占全省的0.73%,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产业的优势明显。同时,随着拉面经济加快发展,广大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较高,年可流转土地达20万到30万亩。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9亿元,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增长19.5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64万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增长9.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30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2元,增长8.7%。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互助县政府大数据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祁连山脉东段南麓、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被誉为“彩虹的故乡”。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40.16万人,有土、藏、回、蒙等28个少数民族人口11.31万人,占28.16%。其中,土族7.53万人,占18.75%,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

互助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关爱的地方。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到五十镇班彦村视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看望土乡各族干部群众,给我们带来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为40万土乡儿女注入了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不竭动力。近年来,互助县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群众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7亿元,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6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亿元,增长13.4%;规上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亿元,增长6.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09元、增长9.3%,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1760元,增长9.4%

互助有厚实的农业基础,正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县。互助是全省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1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八眉猪保种基地、北方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繁种基地、全省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及“菜篮子”基地,油菜和马铃薯产量均占全省的1/4。在双国家级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引领下,全县种养业特色化、品牌化不断提升,流通体系日趋完善,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建成了一批特色制繁种基地、循环农业示范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互助当归”“互助黄芪”“互助大黄”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塘川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重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

互助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正在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是互助最大的发展优势,县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42.34%,居全省前列。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体系完好、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天然的高原氧吧。北山林场、南门峡林场等风景秀丽,极具开发潜力。我们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定位,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我县特有的生态资源禀赋,积极发展康养休闲、徒步旅游、林下经济、中药材精深加工等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产业,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青稞酒酿造、生物制药、民族工艺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产品供给逐步从数量增长转向品质高效。绿色产业园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15个重大产业基地之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和原产地保护基地,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在深交所中小板块上市的首家青海企业。

互助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建设高原旅游名县。县域内丰富的人文景观、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融合荟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青稞酒文化多姿多彩,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遍布全县,成功创建了全省第三个、全市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土族故土园通过赋能管理吸引力持续增强,东和麻吉和威远镇卓扎滩乡村旅游走在全省前列,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五十班彦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纳顿庄园成为全市唯一一家五星级民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新动能、新业态培育已见成效,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9年新增服务市场主体2339家,增长28%,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增长23%。

互助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目标,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社会参与之广前所未有,2016年完成28个贫困村退出、3031户贫困户10421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5%,降低2.6个百分点。(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14.1%)。2017年,43个贫困村退出,5663户19730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8%。2018年47个贫困村脱贫,3863户13620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26%。2019年291户57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绝对贫困人口实现“清零”。截止2019年底,全县易地搬迁项目全面完成,入住率达100%,全县294个行政村均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全面完成贫困人口“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8%,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险覆盖率均达100%,2019年3月成功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2019年5月15日经青海省政府公告退出贫困县序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平安区政府大数据

海东市平安区地处甘青要道,湟水之滨,东西23公里,南北33.6公里,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2300米之间,年均气温0.3—6.8,年降水量300—400毫米之间。全区辖3镇5乡,111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2.748万,共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29.4%。全区共有耕地总面积30.45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3.7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0.8万亩,2010年首次发现60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被誉为“中国十大富硒之乡”,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称。

平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平安地区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自古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30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500-50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平安汉称安夷县,历经魏、晋两朝,北魏时撤废。唐称宗哥城,宋称龙文城,明称平戎城,清称平安驿。继两汉时汉人开始迁入平安地区后,魏、晋与隋唐时,先后又有鲜卑、吐蕃等族迁入。元明时期,回族徙居,境内逐步形成以汉、回、藏、蒙古、土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1979年5月正式建县,2015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安县建立平安区。4月,海东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平安撤县设区工作,7月,区“四大班子”正式挂牌成立。

平安山水形胜,人文荟萃。平安区境内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古迹旅游资源,有着国家AAA级峡群林区的天然秀美,也有洪水泉高地的开阔壮丽;有祁家川裸岩丹霞风貌的奇特壮观,也有冰岭山药水泉的神奇迷人;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受戒落发的古柏之香,也有堪称西北一绝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杰作的洪水泉清真寺;有丝绸古驿道的远古传说,也有空港新城的崭新画卷……

平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平安是海东交通运输业中心,东部交通枢纽,兰青铁路、兰新高铁、兰西高速、南绕城高速、109国道和民小公路东西贯穿全区,平阿高速、临平公路、大湟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县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是通往青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主城区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距西宁曹家堡机场8公里,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曹家堡机场已属于大中型机场,利于集聚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成为平安区城市发展的引擎,提升平安区在西宁都市圈、海东城市群的区域服务职能,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空港经济充满发展机遇。平安位于国家规划中的兰西经济区的中心,未来可与兰州、西宁融合发展。在我省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中,在“一核一带”空间布局上占有重要地位,且位于省会西宁半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

平安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平安气候温和适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沟岔水系无污染,且水源充沛,全年平均日照28644小时,日均7.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为90—220天,作物生长期为110—250天,年降水量在300至400毫米之间,这些自然、地理条件对发展设施农业,特别对川水地区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油菜、菌类、马铃薯制种等)、在浅脑山地区发展草业,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拥有丰富、高品位、高工业开采价值的物产资源,主要包括元石山铁镍矿、三十里铺钙芒硝矿、天重峡金矿、石膏矿等已探明的18种矿产。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东部已探明的800余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资源中,平安区富硒土壤面积就占到600多平方公里,享有“高原硒都”、“古驿平安”的美誉。2015年先后荣获了“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头衔和“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美誉,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地理标识“河湟硒谷”,为富硒产业发展打响了品牌。2016年,《平安区富硒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并成功举办首届高原硒都富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全区富硒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重大的战略机遇、独特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平安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平安建县以来,走过了40年辉煌的历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务实奋进、艰苦奋斗,在继承中改革创新,在变化中审视县情,在实践中完善思路,在发展中谋求突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区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6%、9.3%。

当前,平安正处在厚积薄发、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省委“131”发展战略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的要求,顺势而为,乘势突破,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决贯彻新理念,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富硒产业、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三大重点,不断创造生态美好、特色鲜明、持续发展、城乡一体、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努力将平安打造成青海东部交通枢扭、新型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海东经济中心和古驿文化凸现的现代化园林空港城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乐都区政府大数据

乐都区是海东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河中下游,区域介于东经102°09' —102°47',北纬36°16'—36°40'之间,东与民和县相接,西与平安区相邻,南与化隆县接壤,北与互助县毗连,东西最宽64千米,南北最长76千米,区域总面积305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6.86万亩)。全区海拔在1850米至448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为7.3℃,年平均降雨量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全区辖碾伯、高庙、洪水、雨润、寿乐、瞿昙、高店7镇和马厂、芦花、马营、李家、中岭、共和、达拉、蒲台、中坝、峰堆、城台、下营12乡,354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元时,乐都属西宁州。明代先后设碾北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撤销乐都县设立乐都区,海东市行政中心设在乐都区。

乐都区地理区位优越,交通畅通便捷。城区西距省会西宁市63千米,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35千米,东距兰州市168千米,兰新高铁、兰青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区。 

乐都区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全区盛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蚕豆和油籽,并盛产苹果、大樱桃、软儿梨、桃、杏、核桃、葡萄。蔬菜生产已形成产业优势,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乐都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截至2019年,有瞿昙寺、柳湾、明长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保护单位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有旅游景区(点)90余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10处,星级宾馆6家,旅行社14家,乡村旅游接待点136家,从业人员6800余人,旅游人数238.34万人次,旅游收入7.32亿元。其中,距城区20千米的瞿昙寺,是西北地区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廷式建筑群。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是考古界享有盛誉的一颗明珠,名扬国内外。汉“三老赵椽碑”、南凉故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等都是闻名省内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境内还有古木参天、峰崖奇秀的水峡、仓家峡、杨宗林和充满神话色彩的老鸦峡鲁班亭等名胜古迹。乐都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道光年间,由庙会而衍生的瞿昙寺花儿会,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一直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七里店“黄河灯”会全名为“九曲黄河灯阵”,是依据《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演绎而成,是本地区久负胜名的民间艺术瑰宝。“南山射箭、北山赛马”充分表达了群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除此之外,还有高庙“亭子”“高跷”、碾伯“竹马子”以及皮影戏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以“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全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建设得到不断发展,社会事业得到不断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截至2019年末,全区有户籍人口90651户287526人。其中,男147222人、女140304人,城镇人口112397人、乡村人口175129人,共有汉、藏、蒙、回、土等9个民族。

全区区域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同比增长6.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6亿元,同口径增长13.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6元,同比增长8.9%。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海东市政府大数据

中国西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前沿,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就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青海省海东市。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全境东西长约124.5公里,在东经100°41.5‵~103°04‵之间;南北宽约180公里,在北纬35°25.9‵~`37°05‵之间。海东地处华夏民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海东北枕祁连,南滨黄河,西抱西宁,东望兰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海藏咽喉”之称。海东市现辖两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019年总人口172.6万,汉族和藏、蒙、回、土、撒拉等18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海东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设在乐都区。海东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研究,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海东地区分布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遗存781处,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存346处,辛店文化遗存85处,卡约文化遗存908处。海东市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传说西羌的祖先三苗,帝舜时因战败被迁移到三危河关西南地区,后来就居留在赐支河岸。“赐支河滨”包括今天的海东地区。据载,战国秦厉公时(公元前476-443年),有一位名叫无戈爱剑的秦国奴隶,逃脱后辗转来到河湟地区,教授先进农牧技术,成为当地羌人的首领。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今平安县)、破羌(今乐都区)、允吾(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版图。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鲜卑人秃发乌孤于乐都建国,称南凉。唐开元年二年(公元714年)唐设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今乐都)统领鄯、秦、河、滑、兰、临、武、洮、岷、廓、叠、宕汉州,成为西域政治中心。唐高宗龙朔时,吐蕃军北上青海,灭唐朝蕃属吐谷浑,海东地区遂成为唐蕃政治军事斗争的前沿。北宋为唃厮啰宗哥政权辖,并建宗哥城(今平安)。元代,海东大部属于甘肃行省西宁州。循化等地则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来自中亚的撒拉族先民定居于循化地区。明代,青海东部地区无地方行政建置,而是由军事卫所代行辖治之责。大批汉族官兵及其家眷移戍河湟地区,并开展大规模的屯田生产,以屯养兵。明王朝还在卫所中委用土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为世袭士官,实行土汉参治,形成土司统治制度。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为西宁府,属于甘肃省。西宁府设下西宁、碾伯两县和大通卫。今海东地区分属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自宋元以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逐渐在海东地区盛行。化隆县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乐都瞿昙寺、民和弘化寺、互助佑宁寺、循化街子大寺、平安洪水清真寺等都是海东地区由影响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重要寺院。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次年改巴燕县为化隆县,改碾伯县为乐都县,1913年设循化县;1930年建互助县、民和县,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兰州战役胜利。9月1日至4日,解放大军分别从民和、循化县进军青海,5日抵达西宁,沿途的乐都、化隆得以解放,至12日又解放互助县。自此海东各族人民获得新生,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79年3月,中共海东 地委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成立,驻平安县平安镇。1999年12月,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号)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的批复》发布,同意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平安区,现已形成一市两区四县的行政区划格局。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