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贵南县政府大数据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西倾山与黄河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3′~101°33′,北纬35°09′~36°08′,总面积6649.7平方公里,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约占全州总面积的14.45%,东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邻,南与本州同德县,西与兴海县和共和县,北与贵德县接壤。

贵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拉乙亥有以细石器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年。秦汉时期,贵南为烧当等羌人牧地。约在公元三世纪末期,原居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鲜卑慕容吐谷浑部徙居包括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在内的黄河以南广大地区,贵南羌人各部归属吐谷浑王国。东晋十六国时期,贵南称为沙州。南朝元嘉十六年(439),刘宋皇帝义隆改封吐谷浑王慕利延为河南王。此后,南朝宋、齐、梁朝则正式称吐谷浑为“河南王国”。贵南地区作为“河南王国”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几百年。隋大业五年(609),隋军击败吐谷浑后,贵南地区为赤水县辖地。唐代,贵南地区又归属吐谷浑。龙朔三年(663)前后,吐蕃军队侵占“河南王国”,贵南地属吐蕃王国。五代至宋朝,贵南为河湟吐蕃 厮啰地方政权辖地。元朝属宣政院吐蕃等除宣慰司下设的必里万户府管辖。明代,属陕西行都司临洮府河州卫归德所管辖。清乾隆三年(1738),归德所改属西宁府,贵南属西宁府归德所管辖。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归德所为贵德所。道光二年(1822)贵德所改为贵德厅,贵南仍属贵德厅管辖。中华民国二年(1913),改贵德厅为贵德县,贵南地区属贵德县管辖。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以今贵南的鲁仓、汪什科部落和白佛领地茫巴夏(茫拉、巴水、沙沟)地区成立同德县。1953年7月,划原贵德县南部牧区及同德县鲁仓、汪什科部落以及茫巴夏地区的茫拉、沙沟等地成立贵南县。是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贵南为海南州属五县之一。

贵南建政以来,行政区域几经变化。截至2019年,全县有3个乡镇,75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有藏、汉、回等12个民族,总人口8.1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77.87%。全县幅员面积6649.7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4.45%。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年均气温3.1℃、降水量485毫米以上。西久公路横贯全境,县府所在地茫曲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西宁254公里、恰卜恰148公里,离贵德县142公里。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兴海县政府大数据

“兴海”取“振兴青海”之意而命名,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西南部,地处“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核心区。兴海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山川巍峨,草原广袤,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而智慧,民风淳朴而敦厚。全县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南北长159公里,东西宽119公里。东面黄河,西邻海西,南连果洛,北接共和,距省会西宁270公里,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120公里。全县平均海拔4300米,最高峰虽根尔岗海拔5320米,县政府驻地子科滩镇海拔3323米,境内居住着汉、藏、回、蒙、撒拉、东乡、土、满等17个民族,现有人口8.2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77.89%,全县辖4乡3镇57个行政村5个社区,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  兴海有天然禀赋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一、畜牧业资源。农牧业是我县的支柱产业,全县共有天然草场1515.3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444万亩,各类牲畜存栏109万(头)只,近几年来,生态畜牧业产业兴起,畜牧业年产值4.65亿元。二、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铜、铅、锌、锡等20余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300亿元,是全国31个重点找矿县和青海省10个重点资源开发县之一,是海南州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基地。三、水电资源。境内黄河流流经142.6公里,黄河及其一级支流曲什安河、大河坝河飞流直下,巨大的落差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是海南州重点水电资源开发基地。黄河干流流域可供开发总装机容量356万千瓦的3座电站,其中班多电站已建成发电,羊曲电站和茨哈电站正在建设。曲什安河、大河坝河可供开发总装机容量36.5万千瓦,其中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莫多电站已建成发电,装机容量8万千瓦的尕曲电站和2万千瓦的当村电站正在建设。  四、中藏药材资源。兴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蕴含其特有性、在极寒环境适应性等主要特点,境内名贵药材广布,主要有大黄、雪莲、红景天等,尤其以盛产冬虫夏草著称,是全省的主产区之一,以体大质好量多,享誉国内外市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贵德县政府大数据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境国土面积3504平方公里,辖4镇3乡,119个行政村,10.88万人,有汉、藏、回、土、撒拉等15个民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共同进步。境内具有丹山碧水蜿蜒相依,多元人文交融共存,田园风光层林尽染的独特魅力,具体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历史悠久,人文殊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西汉时期设河关县,元代设贵德州,民国设贵德县,1949年9月建立新政权,1953年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贵德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明清楼阁,记载着贵德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汉、藏、回、土、撒拉等15个民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共同进步。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建筑群—玉皇阁集儒、道、佛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是贵德多元文化、多种宗教融合相安、和谐共存的历史见证,也是“尊道贵德”文化传承的动力源泉。

地貌奇特,风光旖旎。贵德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黄河流经县境76.8公里。境内有别致的高原景色和自然风光,登高远眺,苍茫逶迤的丹山,翠绿起伏的沃野,滚滚东下的黄河,炊烟袅袅的村庄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其中丹霞地貌、黄河谷地、麻吾峡风蚀地貌造就了国家地质公园巧夺天工的雄奇胜景,清清黄河的自然流向及其两岸原生态风貌,构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省级黄河风景名胜区独特秀丽的画卷,阡陌纵横的田野和“万亩林海”赐予了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而“天下黄河贵德清“一语道破了贵德美景核心价值所在。

气候温润,休闲养生。贵德县深居内陆,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境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县城平均海拔2200米,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2015年年均气温9.5摄氏度,年极端最高气温34.5℃,极端最低气温-13.6℃。年降水量184毫米,无霜期220天,农作物生长期249天,县城平均负氧离子达2250个/平方厘米。特殊的地理气候,使黄河河谷地带林木葱郁,阡陌纵横,春则百花灿烂,清香四溢;夏则绿荫盈野,凉爽宜人;秋则果实累累,景色诱人,是休闲养生的世外桃源。县境浅、脑山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壤肥沃,水草丰美,牛羊遍野,是体验农耕和游牧文化的理想之地。另外,距离县城15公里处的“德吉温泉”,水温高达94℃,含有多种矿物质成分,对皮肤病、关节痛、腰肌劳损等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区位优越,前景广阔。贵德县素有“高原小江南”、“梨都之乡”和省会西宁市“后花园”之美誉。距省会西宁市92公里,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镇158公里。贵德在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既是环湖地区的重要一员,又是黄河经济开发带的重要节点,处于环西宁“一小时经济圈”之中。同时,在全省“一圈三线”旅游发展布局中,既是“环青海夏都旅游圈”的重要成员,又是三江源生态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过境节点。省道S101线横贯全县,交通便利,拉脊山隧道及湟贵一级公路全线贯通后,极大地改善了贵德的交通状况,省城“后花园”的优势更加显现。

产业独特,特色鲜明。贵德县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有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和清洁能源三大产业优势。全县有天然草场429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389万亩,年末各类牲畜存栏数36.32万头只;耕地面积20.91万亩,其中水浇地13.4万亩,旱地7.51万亩,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旅游资源富集,人文景观众多,民族民俗文化突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全省唯一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黄河水电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水电资源潜力达486.4万千瓦,其中装机容量420万千瓦的拉西瓦水电站是黄河上游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为充分利用好、发展好三大优势产业,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旅游业统揽全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一产围绕生态调结构、二产围绕生态促转型、三产围绕生态壮实力”的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旅两大优势产业融合进程,促进农业间接为旅游服务向直接参与旅游转变。同时,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体验游、黄河度假游、拉西瓦工业游、运动休闲游、碧水丹山游、高原风情游6条旅游精品线路,有效串联周边风景名胜区,推动地区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打造文旅产业升级版、新精品、增长极。

发展进步,祥和安宁。近年来,贵德县抓住建设全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青海贵德现代水利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历史性机遇,以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为目的,着力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谋求新成效,在发展高原旅游业上谋求新跨越,在培育产业增强经济支撑力上谋求新突破,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谋求新进展,全县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政治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36亿元,县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3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46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51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49亿元。接待游客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48亿元。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同德县政府大数据

同德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拔在2640~4671米之间。县境东高西低,南北最长110公里,东西最宽96公里,总面积4652.7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人。年平均气温0.4~0.9℃,年均降水量371.5毫米。全县辖2镇3乡,2个城镇居委会和73个行政村,总人口6.48万人,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1%。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有过境省道1条,县际公路4条,黑色化县乡公路网连接5个乡镇。县城尕巴松多镇,海拔3060米,常住人口1.08万人。2004年,同德县被国家列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全县有天然草场34万公顷,耕地面积1.15万公顷。黄河在县内流经206公里,境内还有黄河支流47条,水能理论蕴藏量8.15万千瓦,流量稳定,落差大;有林地10.37万公顷,江群、河北、居布三大天然林区,总面积1068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4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10.4%;矿产资源主要有汞、金、钨、锑、铁、铜、锌、雄黄等12种,其中,金、钨、锑是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汞具有资源储量优势,但暂不具备开发经济优势;独特的山川气候和藏民族风俗,造就了同德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境内有地处团结村兔儿滩的古墓葬群及其宗日文化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黄河上游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幽静神秘的石藏寺、赛力亥寺、香池寺三大藏传佛教寺院,风景秀美的河北、江群、居布三大天然林区,绿草如茵的千里大草原,淳朴浓郁的藏民族风情,是游客观光避暑的和了解藏文化的理想之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珍贵野生动物24种,野生植物182种,珍贵药用植物32种,冬虫草年采集量在1500公斤左右,俗称“人参果”的蕨麻年采集量23.4吨。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海南州政府大数据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青海湖南岸。县境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20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0.7~6.3℃,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250~420毫米,年平均风速3.5米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青海湖南岸。县境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20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0.7~6.3℃,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250~420毫米,年平均风速3.5米/秒。全县行政区域面积17252.2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84.86%和15.14%。全县有11 个乡镇 99 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 ,总人口134987人,有藏、汉、回、土、撒拉、蒙古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1.73 %。全县耕地面积46.39万亩,天然草地1931.6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828万亩),林地面积653.6万亩,森林覆盖率6.18%,林木绿化率6.24%,年末存栏各类牲畜 151.55万头(只)。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油菜、马铃薯等。矿产资源有铜、铁、金、大理石、花岗岩、铅、锌、银、镍、锰、铂等20多种。共和县拥有农牧、矿藏、水电、地热、旅游、动植物、清洁能源七大优势资源,蕴藏着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综述】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47亿元,增长12.4%;完成县属固定资产43.53亿元,增长56.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5亿元,增长2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7891元,增长1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703.86元,增长15.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增长15%。

【特色农牧业】年内,全县完成农牧业总产值10.28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7.12亿元,增长5.7%。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6.72万亩,粮油总产量达46903吨,其中以青稞、油菜、枸杞为主的特色种植面积占全县总播面积的91%。全县共产各类仔畜71.79万头(只),成活68.83万头(只),成活率95.88%;出栏各类牲畜73.73万头(只),出栏率47.11%,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5690吨。全县冷水鱼、奶牛、獭兔、土鸡、藏香猪、银雁和牛羊育肥等特色养殖示范场达49处,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取得进展,蔬菜自给率达27%,在保障市场供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进了切吉乡塔秀村藏系羔羊高效养殖及草产业基地等6个生态示范场建设;全县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2个,入社率达75%。

【农业结构调整】在塘格木镇实施了万亩油菜和青稞高产创建示范项目,重点抓了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技术培训、推广油菜高产综合栽培、病虫草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机械化生产等技术措施,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在恰卜恰、龙羊峡、铁盖、沙珠玉、塘格木5个乡镇实施马铃薯种植补助试点田200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推广马铃薯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1000亩;在铁盖乡订单种植小麦400亩,在恰卜恰镇和龙羊峡镇订单种植蚕豆70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在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2万亩,推广配方肥2万亩,建立标准示范田2.5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7%;完成了机械化半机械化播种30万亩,机耕28万亩,化肥深施5万亩,精少量播种1.5万亩,蚕豆机械化点播5100亩,马铃薯机械化种植100亩,塑料大棚机械化种植7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田间检修农机具400台套,推广各类农业新机械5台套,完成计划任务的133%。

【畜种改良】年内,调运黑白花、西门塔尔冻精3620枚,完成计划的103%;完成奶牛改良1506头,完成计划的100.4%;黄牛改良1050头,完成计划的105%;选留加什科羊公羔320只,完成计划的107%;引进串换优良藏系种公羊3251只,完成计划的108%;选留培育优质藏系种公羔1784只,完成计划的178%。

【游牧民定居项目】由省县两级财政投资每套12000元共618套棉式草原新帐篷(帐篷每顶30平方米,其中配套包括手提式数字电视机1台,电瓶1个,接收器1个,太阳板1套,单人折叠床2张,200升储水缸1个,25升背水桶1个,15升提水桶1个)已分配到倒淌河、江西沟、石乃亥、切吉、塘格木、廿地7个乡镇的618户牧民家庭,提升了牧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完成了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套1万亩饲草料基地、2万亩青稞基地建设项目已建成。

【水利设施建设】年内,全县落实人饮、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及小型维修项目43项,总投资19474万元,资金到位19150万元。开工建设结转项目16项、新建项目10项、维修水利项目17项,完成总投资10207.11万元。投资3858.74万元的恰卜恰镇赛钦、二建、城北,切吉乡游牧民定居,塘格木镇更尕、曲让两村,倒淌河镇黄科、元者两村,恰卜恰镇上塔迈、下塔迈、次汗素三村,倒淌河镇哈乙亥村等15项人饮工程已全部完工,解决了19198人(其中规划外2398人)、13.0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620万元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塘格木镇尕当村草灌、塘格木镇智德村节水灌溉、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塘曲水库除险加固等5项工程已全部完工,解决了2.67万亩的农田灌溉问题;投资2750万元的恰卜恰河道景观、2013年抗旱服务队设备购置项目、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等3项工程已全部完成;切吉灌区(叉叉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恰卜恰镇恰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完成投资595万元,占到总投资的20.72%;投资383万元,对财政“一事一议”专项资金整合水费项目、公益性水利维修养护项目、小型水利水毁项目、省州县三级防汛抗旱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小型水库、黑马河角什科寺院人饮管道、恰卜恰西台村机井、龙羊峡镇克才村引水口、沙珠玉乡干海口引水枢纽等17项水毁及失修工程进行了维修,确保了农田灌溉和人畜正常饮水。

【科技项目】年内,全县落实各类科技项目14项,项目涉及科技富民专项行动计划、金太阳示范工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农业科技转化资金、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获得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省科技厅资助资金2713.6万元。在年内所组织实施的14个项目中已完成项目3项。其中科技部资助1848万元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无电户项目已通过验收。惠及全县9个乡镇37个村1540户6227人,解决了偏远地区无电户的用电问题,为广大无电群众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共和县荣获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主管科技工作的县委、县政府领导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国家科技部表彰。

【工业】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0.77亿元,增长15.48%;销售产值达28.74亿元,增长14.43%;实现增加值12.56亿元,增长11.9%。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县风、光能总装机容量达1628.5兆瓦,已并网发电1478.5兆瓦;风能、光伏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亿元,有效拉动了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切实抓好现有企业改造升级工作,认真实施“产能倍增计划”、“育小工程”,全年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3.21亿元,增长19.10%,培育小微企业36家,

其中7家已进入规模以上企业之列,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环境保护】年内,根据州减排办核定,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排放总量不突破控制指标,全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了指标范围内。按照防治规划要求,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在加强对重点流域内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督促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确保企业达标排放的同时,加强了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有明显提高。督促省青藏高原有机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河水泥厂分别投资160万元、40万元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和在线监测设备。对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进行了改造并安装了在线监测监控装置,有效监督了水污染企业达标排放。年初关停龙羊峡硅铁厂两台8000瓦矿热炉。对县内4家国控和13家省控重点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74份,并针对鑫源铁合金一分厂环保设施运转不正常、青海湖药业违法排污问题责令进行了限期整改。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集中对19个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全面开展国家重点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监测工作,委托西宁环境监测站每季度定期在恰卜恰镇区和黑马河、倒淌河断面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完成了四个季度倒淌河、黑马河2个水域段面和县城TSP、PM10、二氧化硫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投资281万元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五期人工造乔木林工程;投资430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灌木造林项目3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投资600万元造林补贴试点灌木造林5万亩;投资40万元森林抚育补贴试点4000亩、投资465万元实施公益林高标准造林4000亩、投资75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枸杞基地建设1000亩、投资1158.75万元实施枸杞基地建设15000亩、投资11.25万元实施核桃项目150亩、投资232.5万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2200亩新育苗45亩、投资75万元实施农田林带更新1000亩、投资22.5万元完成切吉林场育苗45亩、投资90万元人工造林1200亩、投资80万元在恰卜恰镇等乡镇的4个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绿化项目、投资20.66万元实施黄河流域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投资168万元由共和创景公司实施枸杞育苗基地建设1000亩,以上工程均已通过省州验收,共和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林改百强县”荣誉称号。

【市政建设】在恰卜恰镇区投资1250万元实施的东山路道路改造项目、管网铺设、人行道铺装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投资1260万元实施的切吉西路道路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的同德路道路改造项目、投资1456.17万元的滨河西路道路改造项目、投资411万元的县城污水管网工程、投资1647万元的县城污水排水管网工程已基本完工;投资3504.4万元的三期供热工程正在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投资1583.13万元实施的共和县恰卜恰镇东山路沿线居住区地质灾害与环境整治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总投资800万元的倒淌河镇景点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

【公路建设】实施了投资4.71亿元、289.6公里的市政道路和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项目。其中市政道路项目投资4.03亿元,包括城北新区“三横四纵”道路市政工程、工业园区一纵三横路网工程、兴海东路、兴海西路、绕城西路、黄河南路改扩建项目建设里程36.32公里。年底,城北新区“三横四纵”道路市政工程已完成建设及标志标线设置;工业园区一纵三横路网工程已完成路基工程的95%,工业一路、工业三路、创业中路分别完成路基工程的80%、75%和60%;兴海东路已完成改扩建工程,其余工程尚在施工中。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包括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项目投资1649.85万元,里程99.67公里,涉及恰卜恰镇及龙羊峡镇的10个村,除西香卡村外,其余9个村的道路硬化建设已竣工。投资600万元建设里程45公里的旅游砂路项目,投资494万元建设里程37.06公里的环湖西路至铁卜加砂路项目,投资686万元建设里程19.6公里的切吉至莫合公路项目,投资400万元建设里程20公里的廿地乡切扎寺院、石乃亥乡切侧寺、塘格木镇智德寺的寺院硬化路项目,投资185万元4座配套桥梁建设项目,投资427万元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投资40.7万元里程2.11公里的异地扶贫搬迁道路硬化项目,投资85万元港湾式公交站点项目,投资87.3万元的塘格木至治海公路、恰卜恰至新寺和三塔拉至羊曲段水毁修复工程全部竣工。投资2100万元,里程30公里的恰卜恰至铁盖乡旧油路改造项目进入招投标。

【国土资源】共和县将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用好已批地、盘活存量地、拓展后备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年内建设用地供应总量103宗面积1232.29公顷,新增1209.51公顷。其中划拨土地11宗面积1202.08公顷;出让土地92宗面积30.2公顷,新增19.6公顷,收缴土地出让金1417.44万元,完成年初目标的284%。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同时,围绕“保发展、保红线”的要求,全县耕地保护率达74.6%。共和县塘格木镇吾勒村(二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于4月开工建设,整理土地面积1332.19公顷、新增耕地42.75公顷,项目投资3712.83万元,至年底完成总工程量的95%;沙珠玉乡耐海塔等5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于8月开工建设,建设规模1030.36公顷,新增耕地100.88公顷,项目投资2753.63万元,至年底完成总工程量的30%。

【就业再就业】全县城镇完成新增就业607人,四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5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00人,农牧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920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7%、111%、100%、115%。创业培训1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4045”人员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人。组织引导农牧区劳动力流动就业32985人次,其中省外务工2593人,分别完成州县目标任务的178%和112%,实现劳务收入1.15亿元。适时录入用工求职及招聘信息,传输入库率达到实际采集信息数的90%以上。按照有关减免税费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53名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收5.41万元;工商、税务部门对51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4.16万元;为383名“零就业”家庭成员,8名“4045”人员和32名大学生代缴社保补贴271.01万元,发放岗位补贴451.94万元;为认定的3家民营企业吸纳的45名下岗失业人员缴纳社保补贴15.33万元;整合印发各类用工信息41期,提供用工岗位3600多个,免费为1227名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服务。1~10月,向海南州四通信用担保公司推荐手续齐全的申请贷款人员123户,成功放贷105人,发放贷款1226万元(其中:下岗职工23人,发放贷款286万元,失业人员34人,发放贷款367万元,农牧民36人,发放贷款425万元,大学生11人,发放贷款140万元,退伍军人1人,发放贷款8万元)。

【社会保险】年内参加职工养老保险2701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299万元,参保率和缴费率分别达110%和100%。全县参加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45403人,参保率达91%,为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农牧民发放养老金408万元。全县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160人,参保率达70.75%,发放养老金29万元,发放率达100%。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678人,参保率达96.6%。征缴职工医疗保险金4392.47万元,支出医疗费2058.34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

险参保人数99964人,参保率达99.6%,报销医药费用4385.37万元。有3300多人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率达56.8%,支付生育医疗费16.28万元。有84家企事业单位的2969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为10人支付工伤保险医疗费18.59万元,支付率达100%。有122个行政企事业单位的3498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金,参保率达100%。为国企下岗失业人

员发放失业保险救济金58.8万元,医疗保险补助金18.6万元。

【扶贫开发】年内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3340万元,较上年增长11%;招商引资12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0%,减少贫困人口58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5%。完成了总投资309.02万元的龙羊峡镇克才、次汗土亥村扶贫整村推进獭兔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379.35万元的龙羊峡镇德胜、龙羊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275.06万元的石乃亥乡向公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340.88万元的塘格木镇2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青稞种植基地项目和总投资670万元的4个村2012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完成了总投资770万元的11个村2013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前期工作;完成了总投资604万元的奖励性扶贫资金切吉乡塔秀村藏系羊育肥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前期工作。争取培训资金28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工程,在汽车驾驶、餐饮、民族歌舞、刺绣、唐卡画布制作等方面培训农牧民150名;争取扶贫到户贴息资金25万元,发放10个扶贫开发项目村贫困户扶贫贷款贴息;争取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19万元,发放4个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贷款贴息;争取村级扶贫产业发展资金210万元;村级扶贫产业合作社扶持资金10万元,支持3个贫困村扶贫产业及扶贫产业合作社发展。

【文化体育事业】开展“三非”整治活动,清理置换非法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1.45万套。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唐卡长卷“和缘”项目开光落成;《共舞和谐》、《共和歌谣》等光盘画册顺利发行;完成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建州60年演出任务,举办了“隆豪杯”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情歌大赛暨第九届全省藏族拉伊大赛;投资6998万元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及民政综合射箭馆主体完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共和县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初中阶段入学率99.69%,16周岁初级完成率99.90%,18周岁完成率99.62%,高中阶段入学率75.1%。落实免费教科书资金186.8万元 ,征订中小学春秋季免费教科书36400套。安排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430.51万元,其中寄宿生生活补助2065.64万元、学生公用经费1364.87万元。县财政落实学生本子费48.8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三江源地区公用经费170.87万元,寄宿生生活费54.3万元;落实2012当年考入普通高校农牧民学生就读奖励资金244万元;落实异地接受三江源地区教育补偿资金的中职学生奖补资金336.7万元;落实学前教育2012年秋季至2013年春季公用经费480.7万元、生活补助327.75万元;落实2013年营养改善资金425.1万元,按每生每月60元的标准发放了营养餐补助;为公办幼儿园按18名教师落实公用经费9万元;民办和乡镇幼儿园按生均每年50元的标准落实公用经费25.3万元;民办和乡镇幼儿园学前班按生均每年200元的标准落实公用经费51.6万元;每年按10个月每人1800元的标准为乡镇和村级幼儿园141名幼儿教师落实工资304.56万元。完成了高考、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和高中会考及职业教育招生任务。选派512名教师接受了国家及省州级各类培训。实施教育土建项目工程23个,投资7282.8万元,建设校舍36490平方米,其中2012年续建项目3个;投资2343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1558平方米,其中大部分项目已交付使用。

【疾病预防】全年计划免疫基础免疫调查接种率为卡介苗98.23%、糖丸疫苗97.95%、三联疫苗97.83%;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7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31%,产前检查率94.31%,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75%,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3.53%。加强结核病防治,发现涂阳患者47例,规范化治疗率95%;加强人间肺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制”。1-10月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发病34例,无死亡报告。

【执法检查】开展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专项行动,执法检查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186所次,社区卫生服务站13户次,个体诊所108户次,警告4家个体诊所,取缔无证行医3家。组织开展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4次,共检查672户(次),警告12家、限期整改3家,取缔无证经营户3家,销毁过期食品18种9箱(件)价值0.8万余元。公共场所卫生监督276户(次),监督覆盖率100%。实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B级23家,C级577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培训餐饮业人员2545人次。

【人口计生】全县11个乡镇都设有计生办,配备计生专干各1名,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技术服务人员2名,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人员11名,全县110个村(居)委会都配有专(兼)职计生联络员。全县共有已婚育龄妇女29515人,共出生1501人,出生率12.42‰,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11个千分点,其中计划内出生1491人,出生政策符合率99.33%,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0.9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9.23‰;全县享受“奖励扶助”430人,本期新增20人;特别扶助22人,本期新增3人;本期上报“少生快富”家庭166户(其中:农牧民独生子女家庭93户、牧区放弃三孩的少数民族牧民家庭73户)。

【藏语文工作】扎实做好藏语文工作,翻译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及其他文件120多份,字数达80多万字,为基层农牧民群众领会文件精神提供了方便。做好社会市面用文翻译工作,共翻译各类牌匾、横幅、公章等1300多个。集中整治恰卜恰镇区临街各类牌匾415个,制作统一材质、藏汉两文字体大小一致、排列顺序符合法规条款的门牌380个。下发《藏文错漏字整改书》71份,拆除了有碍市容市貌的门头牌匾和广告牌17个。完成了松巴·益西班觉著作9函90部作品的录入和校对整理工作。完成了年刊《日月山》的编辑出版工作。编译下发藏文版《共和政报》4期。编印《藏汉对照新名词术语词汇》2期,搜集审定词汇200多个,为规范藏文新词术语起到了积极作用。

【信访工作】开展了全县“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印发了《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规范解决什么问题”的目标,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部门信息汇集分析研判、信访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72件,其中来访152件846人次,办结来访148件,办结率97%;来信20件,办结率100%。州信访部门转办246件,其中来信222件,办结率100%;来访24件,办结率100%。网络信访案件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增加,由于年内督办督查力度加大、措施及时到位,结案率和报送率均达到100%。编发各类信访预警信息和工作动态30多期,其中上级有关部门采用17期。

【对口援建】年内江苏援建共和县项目投资3218.5万元,至年底完成投资2168.5万元。主要项目有:异地扶贫搬迁贫困村太阳能热水器新能源建设、恰卜恰镇东山路沿线居住区地质灾害与环境整治工程、城北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农牧区新能源建设、对口援建重点扶持规模养殖基地项目和重点农牧产业项目、援建扶贫项目等。至年底,异地扶贫搬迁贫困村太阳能热水器新能源建设、农牧区新能源建设、对口援建重点扶持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已完工。国家商务部援建共和县投资593万元,项目涉及恰卜恰镇河东商场建设、百佳购物中心改扩建、标准化改造项目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至年底百佳购物中心改扩建项目、标准化改造项目、恰卜恰镇河东商场项目已竣工。

【旅游】全县接待游客70.37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实现旅游收入13031.78万元,同比增长67%。审查通过了《龙羊峡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日月山-倒淌河-二郎剑-夏拉草原-恰卜恰-龙羊峡精品旅游线路综合性策划及规划》、《塔拉滩汽车沙漠运动旅游线路总体策划》和《龙羊峡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规》等专项规划正在修改完善。投资500多万元完善了倒淌河等乡镇的公共设施。环湖旅游节点的服务接待能力有所提高。10月,龙羊峡景区总体规划已通过审查。成立了龙羊峡景区开发公司,协调开发商完成了酒店装修、下多隆沟景点临时道路、停车场等项目建设。通过举办旅游景区摄影比赛、播放广告等方式,宣传了龙羊峡景区。鼓励农牧民创办“农家乐”和“牧家乐”。年内新增“三星级”宾馆饭店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家,AA级旅游景区1个。上报“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5家、“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8家,AAA级旅游景区1个。

【人事管理】对全县809名公务员从“德、能、勤、绩、廉”方面进行了年度考核,经考核评定优秀157名、称职634名、不确定等次18名,分别占公务员总数的19.4%、78.4%、2.2%。考核专业技术人员1982名,其中优秀276名、合格1690名、不确定等次15名,不合格1名,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9%、85.3%、0.75%、0.05%。规范请销假制度,为377名干部职工办理请休假手续。全县考录(招聘)各类工作人员159人。其中:乡镇秘书6人,公安局定向人员5人,法检系统3人,特岗转正7人,县医院专科医生11人,县医院纳入同工同酬人员60人,特岗教师20人,招聘大学生“村官”40人、“三支一扶”7人。

【综合治理】以进一步深化“平安共和”“法治共和”建设,以“三无县”创建活动和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抓手,打造社会管理工作新亮点。在塔拉台23家光伏企业集聚区设立了警务室,建立了实行警企共管警企合作工作机制;创建了赛钦游牧民定居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搭建了恰卜恰镇民族法治文化宣传长廊;在恰卜恰镇上塔迈村推行了六方互动网格化管理模式;建成了恰卜恰镇城北新区高清视频治安防范监控系统。

【精神文明建设】年初申报州级文明单位30个、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4名,县工商联获“全国工商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县国税局被共青团青海省委命名为青海高原“青年文明号”;共和县代表队在青海省第四届残运会上获“三金一银”和9个其它奖项;共和县人民检察院在“青海省检察机关第三届双语诉讼业务竞赛”中3名选手分别获二等奖。开展了学习罗阳、兰辉、多杰宽等先进事迹活动,为树立“发现好人、推荐好人、崇尚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展示自信、开放、创新、团结、和谐的共和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共评选出首届“共和好人”11名,发放奖金1.5万元;在年内第16届“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中,切吉乡加什科村普氏原羚志愿巡护队队长达哇太荣获“青海青年五四奖章”称号;藏族学生多杰宽先后被授予湖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海南州“优秀共青团员”、共和县首届“共和好人”等称号;朱金芳等4人分别获“海南好人”称号;龙羊峡镇龙羊新村村委会主任被推荐为“最美青海人”候选人。评选“放心门店”1088个、“诚信经营户”202户。在江西沟、铁盖、黑马河等乡镇开展了农牧户信用管理系统试点工作,评定信用乡镇8个、信用村62个、信用户13127户;县国税局开展了“纳税人最满意办税服务厅及工作人员”评选活动。完成了投资4.2亿元的藏文化产业创意园、投资1.4亿元的城北新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投资70万元的德吉塘民族射箭馆的建设;建成寺院书屋25家,为8座寺院购置了篮球架等健身器材。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