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岷县政府大数据

岷县隶属甘肃定西市。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东径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介于兰州、西安、成都三个顶点形成的平面正三角形的中心区和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几地中心。国道212线贯通南北,省道306线横贯东西,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交通要道。下辖9乡、9镇,国土面积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48.4万人(2013年),政府驻地岷阳镇。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是中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境内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丹参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尤以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最佳,产量第一而闻名于世。2001年,岷县被中国农学会、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当归之乡”。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3年,岷县共辖18个乡镇,310个村(社区)。其中9个镇、9个乡,分别为:岷阳镇、蒲麻镇、西寨镇、梅川镇、西江镇、闾井镇、十里镇、茶埠镇、中寨镇、清水乡、马坞乡、寺沟乡、麻子川乡、秦许乡、禾驮乡、维新乡、申都乡、锁龙乡。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是定西、天水、陇南、甘南的几何中心;地处东径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全县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漳县政府大数据

漳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汉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名障县,唐武后天授二年更名武阳县,明洪武年间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名漳县至今。漳县漳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连武山县,西邻卓尼县,南靠岷县,北与陇西县、渭源县接壤,总面积2164.4平方公里,人口20.5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56万人(2010年),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漳县先后于2002年9月和2011年6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蚕豆之乡”、“中国沙棘之乡”,2008年8月被中华环保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绿色名县”,2005年被中国登山协会命名为“中国国家攀岩队训练基地”。2013年07月22日07时45分在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北纬34.5度,东经104.2度)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烈度8度。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3年7月,漳县辖4个镇、9个乡:镇:武阳镇、三岔镇、新寺镇、金钟镇。乡:盐井乡、殪虎桥乡、大草滩乡、马泉乡、四族乡、石川乡、草滩乡、武当乡、东泉乡。漳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连武山县,西邻卓尼县,南靠岷县,北与陇西、渭源县接壤。漳县南北长74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2164.4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3°57′38"至104°45'04",北纬34°25'43"至34°57'42"之间。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陇西县政府大数据

陇西县为定西市下辖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陇西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在渭河上游。东与通渭县相接,南与漳县、武山县毗连,西与渭源县相邻,北与安定区接壤。陇西在元明清时期称为巩昌府。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今兰州市以东和四川、陕西省的部分地区。陕甘分省初期曾为甘肃巡抚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康熙七年,甘肃省会迁至兰州,巩昌府逐渐没落。1913年巩昌府被废除,故址设陇西县至今。2013年,陇西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9亿元。农业以中药材、马铃薯、菌菜、畜草为主要产业;工业以中医药加工、铝冶炼及制品、装备制造业为主。截至2013年,陇西县幅员面积为2408平方公里,下辖9镇8乡;总人口51.32万人。行政区划编辑

陇西县地图截至2012年,陇西县下辖9镇8乡,分别为:巩昌镇、首阳镇、福星镇、云田镇、马河镇、文峰镇、菜子镇、通安驿镇、碧岩镇、宏伟乡、柯寨乡、德兴乡、权家湾乡、渭阳乡、和平乡、双泉乡、永吉乡。共有215个村,11个社区,1287个村民小组。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在定西市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50′-35°23′、东经04°18′-104°54′之间。县域东西宽约52公里,南北长约60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东与通渭县相接,南与漳县、武山县毗连,西与渭源县相邻,北与安定区接壤。县人民政府驻巩昌镇。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渭源县政府大数据

渭源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县城距省会兰州市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2′~104°49′,北纬33°26′~35°07′,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渭源县辖8镇、8乡,共3个社区、217个行政村,15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17万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以下。2011年,渭源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61171万元,较2010年增长12.8%,有“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之称。行政区划截至2011年,渭源县辖8镇(清源镇、莲峰镇、会川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8乡(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共3个社区、217个行政村,1536个村民小组。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县城距省会兰州市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2′~104°49′,北纬33°26′~35°07′,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

地貌

渭源县为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交汇地带,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以渭河为界,分南北两大地质构造类型。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

气候

渭源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30.5℃,极端最低气温-20.1℃,无霜期166天。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不同特点,全县分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三种类型,其中南部高寒阴湿,中部河谷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北部干旱少雨。

渭源县林木和草本植物共有99科573种。林木树种有30个科138种,其中乔木主要有:油松、云杉、冷杉、华山松等35种,灌木有:沙棘、枸杞子、山楂等130种。草本植物共有69科435种,主要有:当归、党参、贝母、柴胡等。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有100多种,珍贵动物有麝、羚、马鹿、梅花鹿、豹、雪鸡、褐马鸡及秦岭细鳞鱼、鲑鱼、娃娃鱼等。

人口民族2011年末,渭源县总人口35.17万人。常住人口为32.48万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6.73万人,占51.52%;女性人口15.75万人,占48.48%;乡村人口27.41万人,占84.38%,城镇人口5.07万人,占15.62%。出生率1.179%,死亡率0.689%。人口自然增长率0.49%,城镇化率15.62%。渭源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以下。

交通渭源县地处西陇海、兰成渝两大铁路经济带和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G75兰州至海口高速的交汇处。兰渝铁路、兰海高速、316国道、212国道穿境而过,公路、铁路衔接紧密。截至2011年,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1204.6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连接线6.2公里,国道2条,长95.08公里;县道3条,长131.223公里;乡道14条,长190.654公里;专用道3条,长21.787公里;村道152条,765.919公里。2011年,渭源县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7849万元,比2010年增长12.6%。全社会投入营运的汽车1515辆,其中客运279辆(出租车80辆),货运1236辆;完成公路客运量67.7万人,客运周转量5416万人公里,较2010年增长27.7%;完成公路货运量39.8万吨,货运周转量3980万吨公里,较2010年增长24.6%。

经济综述

2011年,渭源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61171万元,较2010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187万元,较2010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0112万元,较2010年增长33.8%;第三产业增加值73872万元,较2010年增长15.7%。2011年,渭源县人均生产总值4962元,净增加值988元,较2010年增长24.8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6.39:9.97:43.64优化为41.69:12.48:45.83,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69%;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5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9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1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6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39%。2011年,渭源县能源消费总量14.03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9.17%,万元GDP能耗0.8971吨标准煤,较2010年降低3.2%。2011年,渭源县大口径财政收入12313万元,比2010年增长33.07%;全县一般预算收入7059万元,较2010年增长67.91%。财政支出126793万元,较2010年增长39.73%。

第一产业

2011年,渭源县粮食总产量123000吨,较2010年减少6782吨,降低5.53%。其中:夏粮4591吨,比2010年减少10686吨,较2010年减少69.95%,其中小麦4051吨,较2010年减少9250吨,减少69.54%;豆类540吨,较2010年减少1436吨,减少72.67%。秋粮118409吨,比2010年增加3904吨,较2010年增长3.41%,其中马铃薯94942吨(折粮产量),增加3824吨,较2010年增长4.20%;玉米23467吨,增加80吨,较2010年增长0.34%。2011年,渭源县中药材产量41263吨,较2010年增加9067吨,增长28.16%。其中:党参12136吨,较2010年增加2851吨,增长30.71%;当归17361吨,较2010年增加4281吨,增长32.73%;黄芪11287吨,较2010年增加1910吨,增长20.37%,其它药材479吨,较2010年减少75吨,减少13.54%。2011年,渭源县油料产量937吨,比2010年减少535吨,减少36.35%,其中:油菜籽573吨,较2010年减少37.38%;胡麻籽364吨,较2010年减少34.65%。2011年,渭源县蔬菜产量达4496吨,较2010年增长36.57%。2011年,渭源县大牲畜存栏6.28万头,较2010年增长9.98%,其中:牛存栏4.02万头,较2010年增长9.24%。羊存栏7.19万只,较2010年增长2.42%;猪存栏10.67万头,较2010年减少0.47%;鸡存栏85.43万只。肉类总产量8114吨,较2010年减少0.89%;禽蛋产量2774.9吨,羊毛产量35.7吨。

第二产业

2011年,渭源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250万元,较2010年增长3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737.9万元,较2010年增长30.3%。实现利税2910.9万元,较2010年增长35.9%。2011年,渭源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862万元,较2010年增长35.4%。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8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渭源县2011年,渭源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30万元,较2010年增长18.6%。其中:城镇零售额26351.3万元,较2010年增长18.47%,乡村零售额13178.7万元,较2010年增长18.86%。分行业:批发业零售额4029万元,较2010年增长19.84%;零售业零售额30947.7万元,较2010年增长16.2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553.3万元,较2010年增长35.72%。2011年,渭源县县内旅游人数38.9万人(次),较2010年增长18%,旅游收入11670万元,较2010年增长20%。2011年,渭源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2969万元,较2010年末增长36.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2171万元,较2010年增长31.7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5396万元,较2010年末增长26.68%。2011年,渭源县保费收入2744.32万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44.32万元,较2010年增长24.71%;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900万元,较2010年增长15.0%。

2011年,渭源县共有学校245所,比2010年减少15所,在校学生59847人,其中中学22所,在校学生25247人;九年制学校8所,在校学生1111人;小学186所,在校学生27246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797人;幼儿园26所,在校学生4048人;少儿体校1所,在校学生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2%;年内本科上线人数895人,本科录取率28.88%。

2011年,渭源县共申报专利8件;专利授权4件;共组织申报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项,批准立项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共实施4个科技项目。全年累计下派科技特派人员42名。

2011年,渭源县艺术团体1个,博物馆1个,公用图书馆1个,藏书8.2万册。全县广播电视插转台12个,卫星地面转播站1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3.1%和92.4%。

2011年,渭源县卫生机构共有24个(不含个体诊所),床位1036张,卫生技术人员742人。年内门诊就诊113.95万人次,住院人数2.73万人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4.37%,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15%以内。

2011年,渭源县组织参加全市各类比赛6次,全县运动员共取得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两人被定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集训人员。

2011年末,渭源县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089人,比2010年增加52人;失业保险7565人,增加214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0879人,增加329人;工伤保险7582人,增加5372人;生育保险10470人,增加243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73145人,参保率82.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94543人,参合率95.03%,报销住院及门诊费用5625.85万元。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4678人,发放保障金995.5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9467人,发放保障金7313.97万元。城镇净增就业人员163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3%。

渭源县的节庆活动除除夕、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送灶等中国传统节日外,还有具有当地特色的“二月二”节和“四月八”节。农历二月二节日旧称“花朝日”,当地都要炒蚕豆吃,叫“杀虫”。这种习俗已逐渐消失,但习语仍存。农历四月八为踏青时节,很多人都到当地有名的莲峰山、老君山等山爬山,采集艾草,有“五月蒿草四月艾”之说。

渭源县特产有:马铃薯、当归、党参、黄芩、甘草等。[10-11]

名胜古迹灞陵桥灞陵桥坐落在渭源县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桥,

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为定西地区的旅游标志。莲峰山莲峰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处的森林公园,因九峰环峙、形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形态各异的九座陡峭山峰。首阳山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0公里处,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和耻食周粟而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于此,首阳山也因此名扬天下。天井峡天井峡位于渭源县南部距县城25公里的石门水库后面,横亘十五里,峡谷两边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树木葱茏,上仰蓝天,中开一缝,就像大锯解开的板缝。太白山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50公里。相传太白金星在这里修行悟道,因此得名。渭水源渭水源,全称“鸟鼠同穴山”,距县城西南十公里,是渭河的发源地。渭水源南侧的山谷有3眼清泉喷涌而出,形成一个倒“品”字,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头。品字泉边建有禹王庙,是为上古时代治理水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夏禹所建。双石门双石门位于渭源县城南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的生态景区。秦长城渭源县境内的秦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长城在渭源境内,经过4个乡镇14个村,蜿蜒起伏36公里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渭源县著名人物有:大禹、伯夷、叔齐、瘐信、杨广、卢照邻、王昌龄、岑参等。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通渭县政府大数据

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东南、南分别与天水市秦安县和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天水市武山县和定西市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和平凉市静宁县毗邻。通渭县共辖6镇12乡,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43.14万人(2012年)。2012年,通渭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9060万元。通渭县境内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存主要有“榜罗会议”革命遗址、通渭县城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遗址。行政区划

通渭县城新貌截至2013年,通渭县共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10个社区、2440个村民小组。6镇: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河镇、义岗川镇。12乡: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什川乡、三铺乡、华岭乡、寺子乡、北城铺乡。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

地形地貌

通渭县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

气候

通渭县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6℃,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47天,无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日照时数2100~2430小时,年蒸发量1500mm以上。

自然资源风力资源华家岭、牛营大山等区域风力资源丰富,全年可利用有效风速时间大于6000小时。光热资源通渭全县年平均温度7.7℃,极端最高气温达32.1℃,年日照时数为2100-24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热资源充足,具有一定开发前景。论证储备了总投资2亿元的义陇河流域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场项目。矿藏资源主要有温泉地热、花岗岩、大理岩、安山岩、硅铁矿、高岭土等。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铁、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花岗岩仅露地可采储量29.4亿立方米,大理岩总储量约900万立方米,安山岩总储量约10亿立方米。

人口2012年末,通渭县总人口43.14万人,常住人口40.21万人。人口出生率11.59‰,死亡率6.26‰,自然增长率5.33‰,城镇化率15.73‰。截至2012年,通渭县有16个民族,3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

经济综述

2012年,通渭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906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333万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31362万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9365万元,增长15.1%。全县按人均生产总值为6621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7.1:11.9:51调整为35.5:12.6:51.9。

第一产业

通渭是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2012年,通渭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92.36万亩,比上年下降2.2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通渭县城新貌168.6万亩,比上年下降2.23%。粮食总产量达到370340.04吨,增长7.04%。其中,夏粮51814.32吨,增长244.46%;秋粮318525.68吨,下降3.75%。全年粮食单产219.66公斤,增长9.48%;油料种植面积11.35万亩,下降10.35%,油料产量13982.21吨,增长53.06%。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8.25万亩,增长177.78%。全年肉类总产量10027.57吨,比上年增长5.84%。大牲畜存栏13万头,比上年增长28.48%;牛存出栏分别为4.36万头、0.99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31%、8.79%;猪存、出栏分别为10.71万头、11.30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0.19%、5.61%,羊存、出栏分别为3.78万只、1.76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9.57%、4.76%,鸡存、出栏分别为57.14万只、46.9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6.47%、2.11%。截至2012年末,通渭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47%;农业生产用电量1248.37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折纯)13856.29吨,下降15.6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42万亩。全年新修水平梯田4.43万亩,累计168.78万亩。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初具雏形,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田——种植”的旱作循环农业路子。

第二产业

通渭县城市工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年产量最大的有粉丝、味精、淀粉、

通渭县地毯、水泥、毛衣裤等二十多种产品。其中“飞天牌”粉丝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温泉牌”味精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部级优质产品,两项均被列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仿古地毯获全国优质进出口产品银奖;牦牛绒衫获95武汉纺织年会纺织类“维尔佳”杯二等奖。2012年,通渭县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117.5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769万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48.5万元。2012年,通渭县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全县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96923.7万元,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1.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3.5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2.92万平方米。全县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企业6家,实现利润总额3559.1万元,比上年增长22.38%。

第三产业

2012年,通渭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27.5万元,比上年增长15.5%(见图4)。按销售地区分,城镇零售额40112.1万元,增长15.5%,乡村零售额9315.4万元,增长15.5%。按行业分,批发业12154.3万元,增长11.7%;零售业32154.2万元,增长13.8%,住宿1250.5万元,增长59.4%;餐饮业4207.3万元,增长41.1%。

交通截至2000年底,通渭县有国道1条57公里,省道2条94.35公里,县道11条444.65公里,乡道4条43.66公里,公路总里程39.66公里,公路密度为21.99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以国、省道为骨干,县、乡道为辅助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西兰公路通过县境西北,华双公路横贯东西,于华家岭交汇。两条重要公路干线与通会、马陇、通榜等10多条公路相互交织,形成网络。

社会事业科技事业

2012年,通渭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30期,完成普及性培训8万多人(次)。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7项,有5项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承担实施国家科技项目5项,有2项列入全省科技发展计划。取得科技成果6项,通过市级鉴1项,评定县科技进步奖6项。

教育事业

梯田建设截至2012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50所,在校学生38641人;小学242所,在校学生31270人;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22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向大专及以上院校输送新生2128人。通渭县有通渭县第一中学、通渭县第二中学、通渭县第三中学、通渭县马营中学、通渭县鸡川中学、通渭县义岗中学、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通渭县襄南职业中学、通渭县陇山职业中学、通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学校。

卫生事业

截至2012年末,通渭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含诊所)450个,其中医院2所,病床665张,卫生机构人员数1283人,卫生技术人员1140人。有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所各1个,卫生社区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8所,床位数460张。

体育事业

通渭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常河、鸡川镇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鸡川、寺子、常河、碧玉、榜罗、什川、义岗、马营和原青堡等乡镇先后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2012年,通渭县共举办县以上体育竞赛活动11场次,参加运动员1991人(次),全县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92%。

社会保障

截至2012年末,通渭县新型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368249人,参合率达95.1%,比上年下降0.02%,为611688人报销医疗费9383.27万元;全县农村低保人数69597人,发放人口保障资金7594万元;农村五保户人数2481人,发放保障资金649.61万元;累计发放城镇低保资金2333.64万元,保障对象达到10054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33915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572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343人。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063万元,失业保险金195万元,按时足额和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7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1%以内。

历史文化文化现象

通渭县

通渭县文化广场文化底蕴深厚。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截至2013年,全县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1993年,通渭县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魏岳嵩的《梅兰菊竹》条屏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楷书扇面1987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刘铎的行草在中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参加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中入选,并在杜康杯全国大奖中获佳奖。

民族文化

“水烟瓶”、“通渭刺绣”、“通渭砖雕”、“通渭剪纸”、“通渭古堡”、“通渭彩绘”、“通渭木雕”、“通渭草编”、“通渭社火”、“通渭皮影戏”、“通渭小曲”等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渭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名优特产

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甜醅子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酿皮酿皮是用面粉浆汁蒸出来的面皮。有两种,一种是普通酿皮,一种是高担酿皮。

酿皮莜麦面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短,成熟后子实容易和外壳脱离,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麦面,也叫裸燕麦面,又叫油麦面。荞麦精米荞麦富含蛋白质、脂肪、VB1、VB2、VE等多种维生素及钙、镁、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和纤维素,还富含其它粮食作物中所没有的卢丁(VP)。苦荞茶苦荞茶,是通过膜分离技术提取苦荞麦中的天然有机营养元素芦丁(黄酮)、叶绿素等成份经生物技术加工生产而成的一种固态营养保健饮品。苦荞茶不分男女老妇均可饮用,特别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有一定的食疗预防效果。名胜古迹通渭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

通渭县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内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存主要有“榜罗会议”革命遗址、通渭县城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遗址、毛主席《七律·长征》诗发表纪念地——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义岗四岩山长征烈士陵园、华家岭阻击战战役遗址等,其它旅游资源主要有温泉休闲旅游、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战国秦长城遗址、华家岭林带、天然牧场——牛营大山等。其中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2005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2009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温泉山庄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鹿鹿山2005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通渭县榜罗镇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的重镇之一,榜罗会议遗址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里程碑。遗址旁建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

著名人物秦嘉,东汉时期有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之丈夫。徐淑,东汉时期有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之妻子。赵荣,明代工部尚书。王瓒,明代开封知府王瓒。李南晖,清代“陇右真儒”。牛树梅,清代四川按察使牛树梅。邢肇棠,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副省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子恒,英国伦敦大学院大学(UCL)RAFisher统计遗传学讲座教授,RAFisher计算生物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算与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尚永丰,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2002年)、系主任,长江学者(2002年)。丁虎生,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洁岚,现任中共酒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吕志祥,兰州理工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苟守吉,现任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市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高继明,现任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吴继德,现任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会长。丁永辉,现任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卢小亨,现任武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孔星隆,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成广平,现任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何宏成,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7月晋升武警少将警衔。王耀东,国家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旭晨,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刘仲奎,西北师范大学校长。蒲志强,现任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孙紫照,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级高级烹调技师、中国食文化研究协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特聘讲师。

县城荣誉通渭县部分荣誉: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临洮县政府大数据

临洮,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的称号。临洮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康乐县接壤。临洮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54.54万人(2011年)。2013年,临洮县完成生产总值50.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1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亿元。临洮县获得了“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

位置境域

临洮县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康乐县接壤。

地形地貌

临洮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

气候

临洮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无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

水文

洮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支流,在县内流长115公里,平均径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为1790立方米/秒,最小为17.15立方米/秒。

截至2013年,临洮县共发现各种矿产资源产地34处,分属2大类12个矿种。其中金属矿4种,主要是铜、铁、钨及砂金矿,产地12处;非金属矿8种,主要是白云岩、玉石、方解石、花岗岩、石灰石、萤石、滑石及石英砂,产地22处。

人口民族

2011年,临洮县年末总人口54.5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0.88万人,其中:男性为25.63万人,占50.37%;女性为25.25万人,占49.63%;城镇常住人口为12.98万人,城镇化率为25.51%。乡村常住人口为3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4.49%。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68‰,人口死亡率为6.89‰,自然增长率为5.81‰。临洮县有东乡族、回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布依族、苗族、侗族、佤族、纳西族、保安族、京族、独龙族、壮族、裕固族、维吾尔族、满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截至2013年,临洮县辖洮阳镇、八里铺镇、新添镇、辛店镇、太石镇、中铺镇、峡口镇、窑店镇、龙门镇、玉井镇、衙下集镇、南屏镇等12个镇,红旗乡、上营乡、站滩乡、漫洼乡、连儿湾乡、康家集乡等6个乡,323个村民委员会。

经济

2013年,临洮县完成生产总值50.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1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00元和16600元。

第一产业

2013年,临洮县播种各类农作物127.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93.25万亩,经济作物33.94万亩,其它作物0.71万亩。粮食作物中小麦15.59万亩,玉米20.33万亩,马铃薯55.09万亩,豆类1.8万亩,其它作物0.44万亩。经济作物中蔬菜21.53万亩,中药材10.05万亩,油料2.31万亩,其它0.05万亩。粮食总产量22.62万吨,比上年增加0.52万吨,增幅2.3%。全县累计完成农业增加值9.27亿元,较上年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32元,较上年增长18%。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农产品区域骨干市场13家,原产地市场35个,各类农民产销合作经济组织437个。

第二产业

2013年,临洮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5.3亿元,同比增长18.7%;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产品销售额26.1亿元,同比增长27.3%;完成增加值7.01亿元,同比增长2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7.43%、用水量降低率为6.5%。

第三产业

2011年,临洮县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43502万元,同比增长4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05781万元,同比增长1.1%。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78619万元,同比增长13.5%;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7003万元,同比增长35.6%;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71616万元,同比增长11.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162万元,同比增长38.2%。

212、309等3条国道穿境而过,兰(州)—临(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临(洮)—渭(源)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建设。定(西)—临(洮)、临(洮)—康(乐)、玉(井)—冶(力关)3条二级公路陆续开工建设。2010年,临洮县通车里程1656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达360万人;客运周转量1440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4万吨,货运周转量10719万吨公里。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定西市政府大数据

定西市是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介于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之间,是兰州市的“东大门”。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早在战国时就在狄道(今临洮)设置陇西郡,今各县区地域均在辖境。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地理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陇西、临洮、岷县、定西多次成为州、郡、府一级行政机构的治所,是甘肃中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

历史沿革

定西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陇中”。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于陇水之西,故名“陇西”。此后定西长时间属陇西、秦州。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事频繁,今定西地先后属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南北朝定西分属秦州、河州二州。北魏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后屡有更迭。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岷州为和政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岷州。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后临州、渭州相继陷于吐蕃。吐蕃统治今定西地区长达300多年。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西夏故地,宋神宗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为“定西”得名之始。金贞祐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元代定西属陕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改定西州为安定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明清定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民国3年(1914年),改安定县为定西县,属甘肃省兰山道。民国25年(1936年)属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3年(1944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9月,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解放后,1949年设定西专区,专署驻定西县,辖定西、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等7县。1950年,将静宁、海原、西吉3县划归平凉专区;原属临夏专区的临洮、洮沙2县和原岷县专区所属会川、渭源2县划入定西专区,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定西专区辖7县。1956年,原由省直辖的皋兰县及原属张掖专区的永登、景泰2县,原属天水专区的陇西、通渭2县划入定西专区。1958年由皋兰、靖远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白银市,原由省直辖,后委托定西专区代管。撤销景泰、皋兰、永登3县,先将景泰县并入皋兰县,又将皋兰县并入兰州、白银2市;将永登县并入兰州市。撤销会川、渭源2县,将会川县并入武山、渭源2县,渭源县并入陇西、临洮2县。原属天水专区的岷县划入定西专区。辖1市、8县。1960年靖远县划归白银市领导。1961年,白银市改由省直辖;恢复皋兰、景泰2县,由白银市领导;将临洮、岷县2县划归临洮专区;定西专区辖5县。1963年原属白银市领导的靖远、皋兰2县和原临洮专区所属临洮、渭源2县划入定西专区;定西专区辖9县。1970年,定西专区改称定西地区;将榆中、皋兰2县划归兰州市领导;定西地区辖定西、靖远、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等7县。2003年4月4日,撤销定西地区,设立地级定西市,定西市辖原定西地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和新设立的安定区。2004年撤并乡镇后,乡镇数量由原来的168个缩减为119个,其中镇建制为60个,乡建制为59个。

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定西市常住人口为2698622人。定西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702559户,家庭户人口为262579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29人减少0.55人。定西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73169人,占50.88%;女性人口为1325453人,占49.12%。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36下降为103.60。定西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6066人,占18.38%;15-64岁人口为1969126人,占72.97%;65岁及以上人口为233430人,占8.6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4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9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6个百分点。定西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056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7626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619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4548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地理位置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北与兰州、白银市相连,东与平凉、天水市毗邻、南与陇南市接壤、西与甘南州、临夏州交界。总面积19609平方千米。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势

定西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区所在地海拔为1898.7米。全境处祖厉河支流关川河流域,在关川河与渭河流域分水岭之北、关川河与秦祁河、苑川河流域分水岭之东西、巩河与厉河分水岭及祖厉河之西。大地构造属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东部、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平均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气候

定西气候属于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5.7~7.7℃,无霜期122~160天,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暖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定西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即安定区和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6个县。

自然资源

药材

定西是地道的中药材主产地,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有300多种,尤以岷归、党参驰名中外,党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处于洮河上游的岷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归世称“岷归”,被列为国家原产地认证保护产品。渭源县被称为“党参故里”,种植的党参体胖梢长,皮肉坚实,质量优良,功能与人参近似。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花卉色泽艳丽香气宜人。

水能

水电资源很丰富,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定西市20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达87万千瓦以上,可供开发利用45万千瓦。定西市2011年有5座330KV、15个110KV、63个35KV变电站电网,承载能力大电力供应充裕。漳县的贵清山、遮阳山渭源的莲峰山、首阳山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通渭温泉等都极具开发价值。甘肃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洮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定西电网的承载能力强大电力供应充裕。

矿产

定西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50多种,其中黄金、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石、硅石、汉白玉等储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漳县红柱石储量1亿多吨是世界第四、国内第一大型矿床;岷县寨上金矿资源量108.6吨,是甘肃境内探获的第二座超大型黄金矿床;花岗岩、大理石及盐岩储量分别为10亿立方米、1.5亿立方米和3.5亿吨。

交通

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定西会完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陇海铁路、宝兰复线312、310、212、316国道及馋柳高速、兰临高速平定、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均途经定西。定西已成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经济

定西市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4.5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31.0:25.6:43.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独特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定西市2013年共播种各类农作物85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55.25万亩。定西市粮食总产量达153.24万吨,增长11.55%,其中夏粮和秋粮总产分别达15.84万吨和137.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6.66%和15.08%。年末大牲畜存栏61.45万头,比上年增长3.98%。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为93.22万头、29.78万头、87.08万只和309.3万只,分别增长2%、0.71%、2.45%和-2.47%。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96.46万头、5.91万头、40.26万只和258.07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68%、2.07%、3.55%和-1.06%。全年肉产量8.84万吨比上年增长4.25%;禽蛋产量9279吨下降2.47%;鲜奶产量8582吨增长8.34%。

第二产业

定西工业已步入依托现有企业孵化新产业、沿着产业链条上项目、围绕资源搞开发的发展阶段,铝冶炼及深加工、现代制药、优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精盐化工、装备制造、矿产电能开发、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定西市201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53亿元,增长19%。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88亿元,增长21.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29.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5.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73亿元,增长21.9%。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支柱行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59%,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增长6.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4.41亿元,增长43.5%;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52亿元,增长2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4.14亿元,增长42.5%;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62亿元,增长5.6%。2013年发电量14.1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7%;塑料制品1.42万吨,增长35.6%;铝材23.72万吨,增长101.6%;水泥354.92万吨,增长33.9%;中成药0.22万吨,增长68.5%。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53亿元,增长39.55%。产品销售率为92.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24亿元,增长52.96%。

第三产业

定西市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013年完成客运量5277万人,比上年增长6.47%。货运量4558万吨,增长39.73%。客运周转量244619万人公里,增长10.08%;货运周转量1036681万吨公里,增长42.08%。全市客运线路487条,公交线路25条,公交车辆305辆,年末全市共有出租车辆1908辆。2013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16810.5万元,比上年增长16.1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966.5万元,增长26.66%;电信业务收入109844万元,增长15.5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6.23万户,比上年下降14.82%;移动电话用户223.96万户,增长14.42%。电话普及率达到86.69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8.04部。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1.34%。2013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292.8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7亿元,下降16.81%。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29%。

教育

定西“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漳县、岷县两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全市“两基”工作全面达标。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教育”。2013年末定西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1714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468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85744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16980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8752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10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51%。2013年,向中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31685人,比上年下降3.27%,高考录取率达到6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