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东乡族自治县政府大数据

东乡族自治县是我国东乡族相对集中居住的民族自治县,也是“三区三州”和六盘山片区深度贫困县,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县辖8镇、16乡、215个行政村、14个社区、1893个社,总人口38.17万人(常住人口31.47万人),其中东乡族33.55万人、占87.9%。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78万亩(人均耕地仅为0.96亩),其中山旱地占87.3%,全县海拔1735—2664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535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437毫米。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严酷,全县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被称为“地球的肋骨”、“大山聚会的地方”。

历史文化悠久。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境内有丰富的马家窑、齐家、辛店、下王家等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存,尤其是下王家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东乡县乃至临夏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林家遗址出土的铜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铸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出土的猴头骨化石,为国内唯一现存的“甘肃副长吻猴”头骨化石,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初期地理、气候和古动物的重要资料。那勒寺一带埋藏或出土的古动物化石群种类多、存量大,世所罕见,十分珍贵。

民俗风情浓郁。东乡文化景观和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东乡手抓”享誉大江南北,“东乡平伙”分配方式体现了东乡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集体精神。油香、馓子、鸡尾宴、拉什哈等民族美食花样繁多,纯正独特。东乡民族史诗《米拉尕黑》、擀毡、钉匠等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河州花儿、说唱曲艺经久流传。

地理资源奇特。东乡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凸”字形,黄河、洮河、大夏河环县奔流,水利水电能源富集。唐汪大接杏、河滩桃梨、大红袍花椒、东乡洋芋等土特产在省内外享有盛誉。高峡平湖、民俗故居、杏园风光、丹霞地貌、化石遗址等各类旅游资源遍布,形成了以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寻踪探秘等为主的旅游产业。

区位优势突出。位居连接兰州、临夏的交通要道,西距临夏州府15公里,是丝绸古道南路“回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处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距离兰州中川机场2小时左右,兰临高速,折达、折红二级公路,兰郎公路,国道212、213线纵横交错,规划建设的兰合铁路、安临一级公路、兰永临高速、永广高速穿境而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7亿元,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13.27亿元,增长6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95亿元,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165元、5906元,同比分别增长7.1%、10%。

2020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10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亿元,同比下降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4亿元,同比下降1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支出30.7亿元,同比增长3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132元、1874元,同比分别增长3.1%、6.8%。

依据国家扶贫标准,2013年全县核定贫困人口10.91万人、贫困发生率38.69%。2017年省上在我县确定深度贫困乡镇2个、贫困村15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33个。经过不懈努力,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0.91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28万人、累计减贫9.6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69%下降到4.25%、下降34.44个百分点,贫困村退出114个。2020年,全县剩余2567户、1293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剩余45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经县级自评、州级初审、省级验收核查、第三方评估检查和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贫困村退出率100%,符合国家规定的贫困县摘帽退出条件,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康乐县政府大数据

【地理位置】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东临临洮县、南接渭源县和临潭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于1940年建县。距省城兰州108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国道310线(临康和二级公路)和国道248线(康冶二级公路),省道311线、317线贯穿全境,沿太子山旅游扶贫大通道正在修建,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自北魏以来,境内先后设过蓝川、安乐、长乐、水池、党川等郡县。历史上分别隶属陇西、狄道、洮岷、河州等州县管辖。境内有丝绸南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横穿东西。

【行政区划】全县国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1628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新治街、城东、滨河、城北社区)。总人口30.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85%。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60.65%。有耕地63.63万亩,是国列、省列少数民族贫困县,也是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经济指标】201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84亿元,同比增长5.6%;第一产业增加值5.72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43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23亿元,同比下降13.2%,第三产业增加值9.69亿元,同比增长6.3%。大口径财政收入20926万元,同比增长12.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32万元,同比增长22.83%,财政支出293204万元,同比增长12.92%。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同比增长3.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亿元,同比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4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8元,同比增长10.1%。万元GDP能耗降低率2.1%。

【自然资源】康乐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境内海拔1898—3908米,年均气温6.6度,年降雨量518毫米,无霜期141天,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全县有耕地63.63万亩,人均2.3亩。草场25.272万亩(可利用23.98万亩),林地26.34万亩,有松、柏、杨、柳、桦等200多个树种,活立木贮量32.67万立方米。全县群众素来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1975年被国家农林部评为“全国造林先进县”,1984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2016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境内河谷纵横,群峰迭翠,风光秀丽。白石暑雪、药水灵津、麻山雄关、亥姆晨烟、走龙飞瀑、悬崖古道、古木擎天、古殿雄阁、虎狼锁钺等十大自然景观汇萃了高原之粗犷、农区之田园、牧区之草畜、旅游山水之精华。已开发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药水峡森林公园、竹子沟、牡丹谷、西蜂窝寺、線家楼等13个旅游景区景点,其中3A级旅游景区1处(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主峰海拔3578米,集险、秀、美、奇、灵于一体,因形似莲花而驰名。

【传统文化】康乐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各民族“茶马互市”的活跃区,是貂蝉故里,胭脂赤兔马的产地。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等古民族生产生活。全县有文物保护遗址13处(国家级1处,省级1处),在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有红军长征途经景古地区遗址——线家楼、石家楼,其中线家楼遗址已被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全省唯一一个以农耕牛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相传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三国时期关羽胯下的宝马良驹——胭脂赤兔马就来自康乐胭脂川。“莲花山花儿会”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乐县已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已建成莲花山花儿传习所,被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确定为艺术实践基地。传统的“六月六花儿会”、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悦耳的洮岷“花儿”,吸引了八方游客。

【特色产业】康乐县是全省20个牛羊大县和17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之一,是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县,甘肃中南部肉牛繁殖、育肥、加工营销中心,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种苗补贴县、劳务示范县。2011年,全省林木种苗工作会议在康乐县召开。2013年8月,成功举办了全国肉牛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康乐首届牛业发展大会。近年来,康乐县按照“以旅游产业为引领,以肉牛、劳务、育苗、中药材产业为支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大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2019年底,全县共接待游客210.75万人(次),同比增长6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66%;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238个,其中:州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32家。规模养殖户6700户,畜禽饲养量达到158.7万头(只、羽),肉牛饲养量21.4万头,出栏8.16万头;羊饲养量49.5万只,出栏29.22万只,鸡饲养量89.9万只(羽),出栏73.6万只(羽);完成畜牧业产值3.6亿元,畜牧业增加值2.6亿元;输转农村劳动力6.51万人,创收13.07亿元;以云杉为主的育苗留床面积6万亩,“康乐云杉”以种植面积大、品种规格全、土球粘性好、成活率高的优势,已走出甘肃,销往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河北、陕西等省市,深得各地苗木采购商的信赖。全县共销售以云杉为主的各类苗木990万株,年销售综合收入达1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1万亩,产值达2.2亿元。电商事业顺利实现弯道超车,乡镇电商服务站和贫困村电商服务点实现全覆盖,全年线上销售额达3500余万元,消费扶贫总额达1837万元。

【县城规划建设】2019年,全面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布局,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县城二版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康乐县城三岔河片区、桑家片区、道家片区、东南片区、老城区等5项控制性详规,康乐县城道路与排水、给水、道路交通等12项专项规划,康乐县城城东新区修建性详规,逐步形成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等层次分明的县域规划体系,为推进县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确保了县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按照“绿色、生态、山水、休闲、宜居”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旅游县城雏形基本形成。2019年共实施项目22个,投资9.2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1个,投资3.99亿元,新建项目11个,投资5.26亿元。

【脱贫攻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以精细精微精确“绣花”功夫,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40户97600人,贫困村89个。经过六年脱贫攻坚,全县8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累计有19364户、94179人退出贫困。2019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775户342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3%,8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和政县政府大数据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全县辖9镇4乡,122个行政村,1438个社,共有5.5万户,总人口24.24万人,有汉、回、东乡等9个民族,耕地面积37.54万亩,人均耕地1.56亩,是全省58个贫困县之一。和政区位优势明显,康临高速横贯东西,距省城兰州市90公里,距州府临夏市20公里。自然资源富饶,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5%,水能资源充沛,年均径流量达3.6亿立方米。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蚕豆、玉米、中药材等,特色林果啤特果闻名遐迩。古动物化石富集,已建成的和政古动物化石一、二、三号馆共收藏各类化石标本31000余件,分属3纲8目150个属种,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被誉为“古动物化石之乡”。旅游资源丰富,有松鸣岩、博物馆、法台山、万兽谷4处国家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南阳山等为代表的“宁河八景”享誉陇上,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松鸣岩花儿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和政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要求,积极主动作为,奋力攻坚克难,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和政,一块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热土,山与水在这里交融,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站在新的起点上,和政将以更加开放、文明、包容的姿态,喜迎八方游客、诚邀各界朋友,探秘厚重深远的“古动物伊甸园”,游览玉凿天成的自然景观,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体验新奇别样的地方特色,共享青山绿水,共谋合作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广河县政府大数据

广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临定西市临洮县,西接和政县,南连康乐县,北靠东乡族自治县,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三区三州”贫困县之一。全县辖6镇3乡,102个村,1121个合作社,总人口2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82人。平均海拔1953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

广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广河古称太子寺,曾为大夏县、羌县、定羌巡检司、太子寺城,1917年设宁定县,1961年更名为广河县。境内自然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与夏商过渡期典型文化——齐家文化的发祥地,有马家窑文化遗址和丰富的古动物化石遗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有“齐家文化摇篮”之美称。

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广河是临夏州的“东大门”,东跨洮河至兰州70公里,西距临夏州府40公里,兰临高速毗邻而过,康临高速纵贯全境。总体上呈现出“一川、两山、五流域”的地理特征,“一川、两山”就是兰郎路、广通河沿线是42公里的川道,以广通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山系;“五流域”就是整个县域分为八洋沟、桦林沟、大柴沟、北山和南沟五大流域片区。

商贸流通活跃,市场功能完善。广河背靠藏区,面向兰州,历来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商埠,具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早在汉朝时期,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举世闻名的“唐蕃古道”穿此而过,明代又是“茶马互市”的一个重要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敢闯敢干的广河人民,走南闯北,四海经商,常年有6.2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年龄较大的在青海、西藏等地从事皮毛贩运,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就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有广河籍劳务人员近万人。

非公经济基础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广河经济开发区是甘肃省35个省级工业开发区之一,三甲集皮毛交易中心被列为全省五个大型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之一,全县有以宏良、艾曼为龙头的皮革毛纺企业13家,年吞吐牛皮150多万张,羊皮350多万张,羊毛6万多吨;有活畜交易市场6个,年交易牛11.8万头,羊140万只。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州委的总体部署,按照“抓实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做大皮革、毛纺、商贸三大特色产业,实施旱作农业、畜牧养殖、转移就业和电商扶贫四大富民工程,推进项目带动、基础提升、改革突破、招商引资和生态保护五大强县行动,办好饮水、道路、住房、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六项惠民实事”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凝聚人心、提振信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永靖县政府大数据

永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隔黄河与东乡县、临夏县、积石山县相望,东北部与兰州市七里河、西固、红古区接壤,西面与青海省民和县相连,是“三区三州”所属县,也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7个乡(镇)、134个村(居),总人口20.8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96万人,占总人口的14.04%;农业人口16.39万人,占总人口的78.01%。全县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计税面积),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左右,且不能合时合节。2018年、2019年年均降雨量达到582毫米,又造成了新的水患。2020年完成生产总值60.51亿元,同比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18.11亿元,同比增长9.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5亿元,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87.3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2.6元,同比增长7.9%。

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条件差别大。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万人,贫困发生率27.26%,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贫困人口在东西山区。东西山区11个乡(镇)苦甲陇上,自然条件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靠天吃饭”的典型雨养农业区。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镇条件相对较好,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土地肥沃,旅游业和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典型和突出,群众形象地说“县城赛过江南,山区实在可怜”。

水库移民大县,移民遗留问题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在建设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电站中,共迁安移民3888户、21637人,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66个村,基本覆盖全县。移民现状人口65340人,占全省移民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全州的近一半。移民区台缘滑坡、土地塌陷、库岸坍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土地盐碱化日益加剧,耕地逐年减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遗留问题十分突出。

水电能源大县,地方工业层次低。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建有4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255万千瓦,年发电117亿度,占甘肃省水力发电量的30%;水域面积10.70万亩,总库容量59.7亿立方米,占甘肃省地表水储量的20%,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西北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依托水电能源发展了一批地方工业,但发展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多以“两高一低”企业为主,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难度大。

旅游资源大县,旅游开发起步晚。县内黄河三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观质量评审,有炳灵石林、恐龙足印2个国家地质公园,有因建设三大水电站形成的三座高峡平湖,有恐龙之乡、彩陶之乡、傩舞之乡、花儿之乡、工匠之乡、水电之乡等美誉。但由于投入不足,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滞后,旅游业亟待快速发展。

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发展欠账大。县城距兰州市中心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境内国道213线、109线、309线与通往兰州、西宁的高速公路相连,但“最后一公里”尚未联通,已有的兰刘、折达两条二级公路都属于最低标准,兰刘沿黄河快速通道虽建成通车,但与兰州、西宁等地的时空距离仍没有大的改观,交通制约尤其是对外畅通和内部路网不合理仍然是永靖加快发展最大的瓶颈。

中省企业较多,历史包袱沉重。县域内有刘家峡水电厂、刘化集团公司等10多家中省企业,刘家峡水电站闻名国内外,邓小平、胡耀邦、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指导,胡锦涛同志曾亲手参与修建了刘家峡水电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7年时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电四局、刘化、盐化等中省企业的棚户区改造欠账大、矛盾问题多,属地管理任务繁重。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临夏县政府大数据

【基本情况】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县境东西宽53.1公里、南北长59.85公里,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地貌为青藏、黄土高原参半,多山沟,兼有塬、川,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平均海拔为2287.6米;年平均气温8.0℃,年均日照时数2085.1小时,日照率47%,无霜期166天左右,年降雨量780.9毫米,属温带半湿润气候。辖25各乡镇(16个乡、9个镇)、21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有汉、回、东乡等9个民族,常住人口42.42万,其中乡村人口占88.17%、少数民族人口占43.4%,财政自给率仅为3.3%,是全州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财政困难县。

【资源优势】

县域内耕地面积36.94万亩、人均耕地1.06亩,园地面积0.3万亩,林地面积47.06万亩,牧草地面积47.0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4.9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8.63万亩、产量12.27万吨,森林面积1.5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类10种,主要有黑色金属铁,野生植物8类170多种,其中党参、当归、柴胡、板蓝根、大黄等中药材品质好、产量高,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县域内有黄河、大夏河及其支流老鸦关河、漠泥沟河、红水河、牛津河、多支巴河和槐树关河等河流发源或流过,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县总水量8.315亿立方米,可供用水量1.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1.44万千瓦时,开发水电站20座,装机总容量达3.5万千瓦。境内有堪称“河州珠穆朗玛峰”之称的五山池,河州八景之一的“露骨积雪”太子山,以及关滩沟、龙首山、莲花湖、三岔坪等诸多风景秀丽的景区,也有代表马家窑、齐家、马厂、辛店文化的杨家河、莲城、崔家、朱家墩等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旅游资源颇为丰富。

【国民经济】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71亿元,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20.78亿元,同比下降25.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5亿元,同比增长7.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15.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0.80元,同比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96.30元,同比增长7.4%。

【脱贫攻坚】

临夏县是国家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和“三区三州”政策扶持重点县之一,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6个(省级深度贫困村67个)、建档立卡人口29760户13.7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8.95%。近年来,临夏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县动员、尽锐出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任务,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到位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年退出贫困村58个、累计97个,脱贫4960户2.1411万人、累计28631户12.39人,剩余贫困村19个、贫困人口2699户8011人,贫困发生率从8.4%下降到2.26%;农村居民和建档立卡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2%、11.4%,达到7912元、5640元。按照脱贫时序2020年整县退出、脱贫摘帽。

【项目建设】

2019年,实施重点项目72个、总投资71.36亿元,完成投资22.56亿元,临夏县汽车站、南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24个项目全面完工;旅游扶贫大通道、砂红井公路等37个项目按期推进;韩集至沟门公路改建工程、临贾路(崔家坡段)-塬头路连接段等11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3个,总投资50.86亿元,开工建设18个、到位资金7.25亿元,引强入县取得重要进展。

【优势产业】

现代农业方面:以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引进培育百益、远达、海特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新建日光温室700座,建成高原夏菜基地10个、种植面积1万亩,带动 20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了“一亩菜十亩粮”的生产效益;在漫路-榆林流域、红水河、沿黄、牛津河流域建成油桃、啤特果、苹果等经济林果产业带1.5万亩,在沿太子山一线改种高产作物4万亩,迈出了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步伐;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05项、新品种175个,成功注册了“河州塬”商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全县年推广旱作农业11.1万亩、马铃薯7万亩、油料3.1万亩、中药材0.73万亩,种植各类蔬菜6.56万亩;新建养殖场(小区)15个、累计233个,全县畜禽存栏达146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7.6万吨,是全州主要的奶牛、生猪和禽蛋生产基地。

劳务产业方面:全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10万余人,商贸流通十分活跃,常年在青藏线及东南沿海城市务工经商的人员有5万余人。新开办牛肉拉面门店2834家、累计达到9700多家,吸纳4万多名群众就业、创收5.5亿多元,牛肉拉面产业形成了品牌效益;全年完成劳务输转10.55万人(贫困劳动力3000人)、创收近20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旅游产业方面:持续推进莲花红色文化游、北塬塬头现代农业观光采摘游和南部山区生态观光游,实施了漠泥沟姬家、营滩大荒地、马集杨台三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项目,建成农家乐34家,成功协办了“花儿临夏”马拉松比赛,全县旅游名气大幅提升,全年接待游客89.2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33亿元。

特色产业方面:现有神韵、青韵、能成、祥泰4家砖雕生产企业、10家小型作坊,从业人员1500人,年产各类砖雕工艺品1万件,产值1.1亿元,2006年临夏砖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参加第100届广交会受到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的关注和赞誉,2017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砖雕文化传承与创新峰会暨全国砖雕传统手工艺大赛活动,“砖雕之乡”美名远扬。临夏葫芦雕刻技艺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400多名群众从事葫芦种植、雕刻和销售工作。建成并认定布鞋加工“扶贫车间”23个,成功注册“河州老妈妈”品牌商标,年产布鞋580多万双、销售收入2.4亿多元。建有“河州民间刺绣培训中心”、兆美民族刺绣文化有限公司和莲花镇手工刺绣编制服务中心,申请了“尕豆妹”商标和图案设计等14项专利,1200多名群众从事刺绣加工。藏式家具龙头企业4家,带动80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近200多名群众从事藏式烤箱、火炉加工,年产藏式烤箱、火炉2万多台。

【生态环保】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彻底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信访投诉、省级督察等反馈交办及自查的问题,扎实开展国土绿化、生态修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农田和林地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16.2%。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从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大力整治乱采乱挖、乱排乱倒、燃煤锅炉、煤炭市场、砖瓦窑厂、河湖四乱等突出问题,全县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88%以上,饮用水质和地表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拆旧排危专项行动,探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力推进乡村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集中整治“三乱”问题,创建了尹集大滩村、北塬崔家村、土桥辛付村等35个清洁村庄。在四大流域形成了沿川发展产业带,沿路建设绿色长廊,房前屋后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景观的热火场面,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社会事业】

坚持一切利益为教育发展让路,实施薄弱学校改造65所,新建、改造幼儿园7所,17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州上统一部署,招录事业单位和特岗教师494名,先后调剂221名教师到紧缺学校任教,高考总上线率77.09%、本科上线率38.06%,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验收。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县中医医院住院部大楼、县人民医院医技住院综合楼、6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3个村卫生室等基础项目,县医院被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招聘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19名,建立完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报、分级诊疗等医疗卫生制度,着力让群众在家门口方便看病。严厉打击整治16家民营医院过度医疗、医疗欺诈、骗保套保等违法行为,有效净化了全县就医环境。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涉及我县的6件为民实事全部办结,新增城镇就业30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3%、99.7%。按要求完成了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补助和提标工作,发放临时救助金1.19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902万元,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禁毒专项斗争,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矛盾纠纷排查、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依法打掉恶势力集团1个、团伙7个、村霸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0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19起、毒品案件7起,查结赌博、打架等治安案件725起,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