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琼中县政府大数据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海南省下辖的民族自治县之一,县境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均气温22.8摄氏度。全境面积2704.6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个县属林场和1个县属农场。2012年,县境人口22.8万,黎族占45.63%,苗族占6.1%。海榆中线横贯全境,公路网成辐射状向四周展开,是海南岛公路南北、东西走向的交通枢纽。琼中是海南生态核心区,具有“海南之心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海南省下辖的民族自治县之一,县境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均气温22.8摄氏度。全境面积2704.6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个县属林场和1个县属农场。2012年,县境人口22.8万,黎族占45.63%,苗族占6.1%。海榆中线横贯全境,公路网成辐射状向四周展开,是海南岛公路南北、东西走向的交通枢纽。琼中是海南生态核心区,具有“海南之心、三江之源、森林王国、绿橙之乡、黎苗家园”的美称,有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歌岭等国家级、省级林区、保护区,琼中绿橙是海南省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截止2015年末,琼中县总人口17.72万人。2017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47.67亿元,同比增长6.3%

2017年3月,入围“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名单。2019年11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保亭县政府大数据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南部内陆五指山南麓,南接三亚市,北连五指山市。明代称“宝停司”,清代改称“宝亭营”,民国24年(1935年)正式设立行政县,1948年2月解放,1987年成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下辖6个镇(保城镇、什玲镇、三道镇、新政镇、响水镇、加茂镇)、3个乡(六弓乡、南林乡、毛感乡)、1个县管农场(七仙岭农场)和6个居(新星居、热作居、金江居、茶场居、南茂居、三道居),行政区域总面积1153.24平方公里,占海南省陆地面积的3.4%,是海南省“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市县。县城建成区面积5.45平方公里。2020年末户籍人口16.8万人,黎族、苗族为世居民族,其中黎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2.4%,苗族占4.5%,汉族占30.2%,其他民族占2.9%。

    ——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黎族民间故事、黎族藤竹编织技艺、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等被列入省级保护项目,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传统竹木器乐等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6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年一度的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跻身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入选“中国最具人气民间节会”。

  ——生态环境。地处北纬18°,属热带季风气候区,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0.7-24.5℃,年降雨量达1800-2300毫米,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8000个以上,可谓“温而不热、凉而不寒、爽而不燥、润而不潮”。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4%以上,拥有益智、砂仁、沉香、降香等148种南药,是我国重要南药种质资源地。境内有温度高达93℃、日出水量3800吨的自喷天然温泉——七仙岭温泉,长达23公里的溶洞——仙龙溶洞,面积600亩的热带喀斯特地貌——仙安石林,最早熟荔枝——三月红,是全国最适宜红毛丹生长的宝地。近年来,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全省首个“国家卫生县城”。

  ——旅游风光。黎苗民俗文化、热带雨林温泉是保亭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境内主要的旅游景区有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5A级)、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5A级)、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4A级)和神玉岛文化旅游度假区、茶溪谷景区、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区。2019年,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农业产业。保亭红毛丹、保亭什玲鸡、七仙岭山竹、保亭山兰米、保亭树仔菜等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在岛内外负有盛名,备受青睐。2020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增长2.8%。全县推广种植黄秋葵9500余亩、百香果3400余亩,槟榔、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等传统农业实现年产值达17.28亿元。

  ——经济发展。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8.3%。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乐东县政府大数据

乐东靠山临海,陆地面积276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7.9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726.8平方公里,海岸线84.3公里。全县辖11个镇、173个村委会(其中少数民族村102个)、20个居委会(含国营农场改革后设置的5个居)、568个自然村(少数民族自然村439个)。户籍人口54.72万人,其中汉族33.53万人,黎族 20.60万人,苗族3112人,壮族1925人,其它873人。是海南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乐东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县出土文物汉代银印“朱庐执”鉴证,早在二千多年前,黎族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大安镇、黄流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花灯),千家镇的黎族棉纺织工艺、志仲镇的黎族麻纺织工艺作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崖州民歌一起被列入我省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乐东县城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2019年被省住建厅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

乐东山水海等自然资源丰富,有我国南方最大的盐场--莺歌海盐场,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毛公山,莺歌海油气田,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佳西岭自然保护区,昌化江、望楼河等内陆水系,以及已作为稀缺资源进行储备的龙沐湾、龙栖湾、龙腾湾三个优良海湾。自然条件优越,素有“天然温室”、“热作宝地”、“绿色宝库”等美称,是海南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重要的南繁育制种基地、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和粮油、香蕉、蜜瓜、芒果、槟榔、橡胶、兰花生产基地,曾被评为“全国香蕉产业十强县”、“国家级香蕉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优质果品十强县”等。

乐东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有粤海铁路、西环高铁,中、西线高速公路在此交汇,225国道、毛九线、天新线穿境而过,靠近三亚港口、八所港口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以及三亚红塘湾新机场,位于莺歌海镇的国电西南部电厂配套码头水工结构按照靠泊7万吨级散货船设计,目前有停泊5万吨级煤炭泊位。

近年来,乐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省第七次党代会和七届省委历次全会以及十三届县委历次全会等精神同时,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及中发12号文件、国发34号文件作为长期的工作重点。结合乐东实际和发展优势,调整“多规合一”规划,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一巩双创”(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海南省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11个镇墟城市化旅游化改造、打赢“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建设等方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正在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六大板块”,建设“百里滨海城市带”。

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144.35亿元,同比增长3.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7.55亿元、18.05亿元和48.75亿元,同比增长4.3%、2.1%和3.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7:12.6:3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4亿元,同比增长6.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98亿元,同比增长4.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011元和14268元,同比增长8.6%和8.0%。全年接待游客146.06万人次,同比增长20.29%。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昌江县政府大数据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西部,处于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西部,处于海口与三亚的最中点,靠近南海国际主航道。土地面积1617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91个村(居)委会,184个自然村。全县户籍人口25.45万人,其中黎族人口10.28万人,占人口总数40.39%。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6.32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8.0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656元、14817元。

昌江环境资源优异。昌江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光照和水分充足,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山、海、林、田、湖、江、草、湿地、洞穴等资源要素一应俱全,素有“中国芒果之乡”“中国木棉之乡”“中国毛豆之乡”“中国圣女果之乡”“中国霸王岭山鸡之乡”等美誉。森林资源方面,拥有近11万公顷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63.6%,重点规划建设有霸王岭国家森林、宝瑞森林、昌化大岭森林等公园。其中霸王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著名珍稀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长臂猿,是著名的热带雨林旅游景区,拟申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名录;海洋资源方面,拥有63.7公里海岸线,规划滨海一线15011亩待开发建设用地,全县海域分布14个无居民海岛,总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棋子湾是天然的海水浴场,具有完整多样的海蚀地貌和珊瑚礁生态景观,以及峻壁角、细眉角、鉴真坐禅、黄帝祭海、神龟探海、大角石林、小角石林、仙人足迹、夫妻石、祭海石、观鱼石、火焰石等奇石景观,具有“海上石林”的美誉,被评为“海南十大最美海湾”;河流资源方面,全县有大小河流17条,总流域5381平方公里,其中全省第二大河昌化江流经王下、七叉、叉河、十月田、乌烈、昌化等乡镇,至昌化港入海。昌化江沿岸山河秀美、木棉林立,形成了风光旖旎的“十里画廊”,在每年春季形成“昌化江畔木棉红”的绝美景观;湿地资源方面,重点打造以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为主、打根塘草本湿地和南罗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小区为辅的“一园两区”湿地保护体系。其中海尾国家湿地公园面积9982亩,湿地植被盖度≥80%,是全省少有的保护较好的内陆淡水沼泽湿地和滨海湿地,区内有褐翅鸦鹃、珠颈斑鸠、小白腰雨燕、小白鹭、牛背鹭、池鹭、棕背伯劳、暗绿绣眼鸟等特色鸟类,形成了“观鸟听涛”的独特景观;矿产资源方面,拥有铁、铜、石灰岩、金、钴等20多种矿藏,其中石碌铁矿是亚洲第一富铁矿,独特的大型露天采场、悠久的采矿历史为工业旅游发展孕育了条件,作为老牌工业县,昌江正逐渐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不断壮大以核电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产业,在加快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路上大步前进;文化资源方面,不仅有2万年前人类遗址——钱铁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文化活化石”——王下乡洪水村船型屋部落以及皇帝洞、峻灵王庙、昌化古城等名胜古迹;还有史册记载的海南第一家书院双溪书院、治平寺和景昌观,是儒释道三教并行之地;更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此留墨赠诗,以及昌城琼剧、黎族山歌、军话山歌、村话歌等地方特色文化。率先在全省完成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划定,加快推进南海文化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依托优质玉石资源,大力推进昌江玉文化产业发展。投入近千万元建成昌江玉艺术馆,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甫培养本地玉雕人才,并选送16名玉雕专业学生赴浙江青田学习深造,创作的《十二生肖》作品荣获全国二等奖。同时,昌江玉作品屡获全国大奖,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亮相2019年北京世园会。去年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昌江玉11件作品和原石与沉香、黎锦等一起呈现在国内外30家媒体、84名中外媒体记者面前。这是昌江首次在国家重大平台上代表海南展示“美好新”海南形象。

昌江产业基础雄厚。农业方面,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芒果、圣女果、毛豆、哈密瓜、香水菠萝、热带花卉、乌烈乳羊、奶牛、山猪、霸王岭山鸡等“十大特色种养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霸王山鸡、昌江芒果荣获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乌烈美滋泉等3个生产示范基地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雪古丽生态循环牧场、和丰农业庄园等共享农庄建设加快,太坡农产品深加工园区逐步建设完善;工业方面,全省97%水泥熟料集约在昌江生产,昌江核电累计发电量超过300亿千瓦时,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华盛金光田园综合体项目等加快推进,石碌铁矿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申报获批,新型绿色工业加速崛起;旅游方面,全县在建旅游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字号”公园和棋子湾旅游度假区建设稳步推进,棋子湾旅游公路、叉霸旅游公路、沿昌化江旅游公路、滨海旅游公路等“旅游路网”加快推进,“芒果飘香昌江情、玩海体验棋子湾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全域全季旅游更具魅力。

昌江“五网”基础条件完善。境内有昌化、海尾、新港、沙渔塘四大渔港,西线环岛高速公路直抵棋子湾旅游公路入口,西环高铁设有棋子湾站,高铁停靠班次从每天8次增加到31次。全县公路总里程1287.4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139.9公里,在全省“四好农村公路”评比排名第一,叉霸旅游公路实现功能性通车,昌化江旅游公路、昌江汽车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县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石碌水库计量设施配套工程及中型灌区项目稳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项目工程顺利竣工;总投资72.2亿元的“大水网”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新增16.5万亩灌溉面积。全县燃气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新建入住小区燃气管网实现全覆盖,农村“气代柴薪”建设稳步推进。投入近1000万元普及农村光网,光纤网络和移动信号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获评“全光网”市县;启动电缆沟建设,县域电网稳定性、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建立。在全省率先通过“多规合一”专家评审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县城、乡镇、农村、园区“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其中,把县城作为引领全县发展的战略平台来打造,以“双创双修”为抓手,着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三纵八横”路网,打造“四河一渠”县城水系,努力使“县城变花城”;重点打造七叉木棉雨林、海尾湿地渔家、十月田生态农业、昌化古城文化4个产业小镇,建成11个美丽乡村和187个文明生态村。其中3个村获“全国文明村镇”,6个村获省“三星级美丽乡村”,海尾镇五大村、十月田镇好清村、十月田镇姜园村、十月田保平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七叉镇宝山村获评全国“绿色村庄”。

昌江拥有尊商、重商、亲商、爱商、扶商的良好环境。大力开展“三下沉三提升,争创五个一流”活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金17条”、促进经济发展“高28条”、招才育才用才“优20条”等政策措施,投入2000万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棋子湾旅游度假区探索实施飞地政策,推行“极简审批”,试行“特事特办、书面承诺预先办理”,出台与企业的沟通联席会议制度、县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建立实行一个重点产业、一个挂帅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招商分队的“四个一”招商机制,积极为项目企业提供政策信息、银企对接、产业升级等全方位服务,切实做到热情服务、登门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同时,实施“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战略,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引进硕博人才16名、紧缺人才139名,建立“候鸟”人才工作站6个,海南核电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挂牌。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白沙县政府大数据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东邻琼中、南接乐东、西连昌江、北抵儋州,总面积2117.2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92个村(居)委会,428个自然村。总人口19.5万人,其中黎苗族人口12.41万人,是一个以黎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国家重点扶贫县和海南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白沙”之名始于清代。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儋州有薄沙巡司”,因清康熙二十八年曾设“薄沙营”作为军事据点屯兵戍守而得名,之后,“薄沙”演变为“白沙”。 1958年白沙与东方、昌感合并为东方县,成立白沙县办事处,1961年恢复白沙县建制,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白沙县,成立白沙黎族自治县,12月30日举行成立挂牌仪式。

白沙以生态良好著称,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的美誉。它不仅是海南生态核心功能区,也是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松涛水库80%的集水面积在白沙境内。全县大小山峰有440座,拥有海南省第二高峰鹦哥岭,森林面积267.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47%。旅游资源丰富,有白沙起义遗址、琼崖纵队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有陨石坑、红坎瀑布、南开石壁等自然景观。是海南黎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浓郁而独特,双面绣、骨簪、老古舞等8项民族文化被列入国家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白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助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2019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2.26亿元,同比增长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803亿元,同比下降3.3%;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排名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亿元,同比增长4.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2元,分别增长10.2%和8.2%,增幅分别排名全省第一和全省第二。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口7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在预期范围以内。

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精心呵护海南生态核心的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松涛水库和南渡江源头治理工程,扎实开展“六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生态补偿范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先后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示范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国家卫生县城”。二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民生,狠抓绿色产业、林下经济、电商扶贫,加快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短板,让百姓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县实现脱贫10575户43329人,4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减少至274户881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5.2%降至0.73%,基本消除区域整体性贫困现象。三是坚持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分批次推进茶香小镇等6个特色产业小镇,加快建设“绿中漫步、园中养生”的海南中心花园,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全域旅游,让全省、全国人民共享白沙绿水青山,让白沙百姓共享生态福祉、共建幸福家园。四是持续改善民生事业水平。顺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积极推进基层教育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升行政村以下农村小学任教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两校一园”工作取得新进展,已与首都师范大学和西安文景小学等2所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建立联系,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实施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和“县属乡用”“乡属村用”工作,已制定工作补贴标准,补贴金额500-10000元。打造“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依托白沙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先后承办一批国家级队伍和国家级体育赛事,并取得良好反响;积极推进体育旅游小镇建设,正在完善体育科研医疗中心、比赛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申报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其中运动员村等项目已完成用地申请、设计规划及地质勘查,预计投资3.5亿元。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向好,今年以来,我县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临高县政府大数据

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东邻澄迈县,西南与儋州市接壤,西北濒临北部湾,北濒琼州海峡。临高,古名富罗、临机,早在秦时属象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建县,因县治毗耶山,故名毗善县,属珠崖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毗善县改为富罗县,属儋州;同年,撤富罗县,在今治东40里那虞都海滨之临机村设置临机(鸡)县,其县名称是以村名而得;唐玄宗开元年(713年)更今名临高。全县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317平方公里,辖10个镇、1个农场,176个村(居)委会。2018年末常住总人口45.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68‰。

201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2.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5.7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1.7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5.87亿元。

全市(县)粮食播种面积1.94万公顷,粮食总产10.46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16亿元,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26.67亿元。肉、蛋、奶总产2.9万吨,水产品总产12.26万吨。全年新增造林面积438.03公顷,森林覆盖率46.6%。全市(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82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2.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亿元,实现利润-1.55亿元,实现利税-1.55亿元。全市(县)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68亿元,实现增加值1.08亿元。

全市(县)公路通车里程2251.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449.07万人次,货物运输量295.98万吨。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4477.33万元,邮政业务总量345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30户,移动电话用户37.23万户,互联网用户7.23万户。全市(县)城镇化率达到46.16%,开工建设保障房52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49天。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51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9亿元。

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883人。普通中学21所,在校生2.53万人;小学122所,在校生3.99万人。专利申请量13件,授权专利8件。有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公共图书馆1所,文化馆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医疗卫生机构178所,共有床位988张,卫生技术人员2146人。新建公共健身场地25个。全年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70枚。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15元。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083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185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14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6842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312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41人。全市(县)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8个,各类养老床位268张。安置残疾人员就业13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