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省自治区查找研究所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青藏高原所大数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于2003年成立,是中科院党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在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中成立的研究所之一。在历届班子的领导下,青藏高原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院党组决策部署,立足青藏、深耕高原,以“引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坚持“高水平、国际化、重服务”的建所理念,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推动我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进入了国际第一方阵。

  青藏高原所实行北京部、拉萨部和昆明部的“一所三部”运行模式,还在加德满都、伊朗、塔吉克斯坦建有海外科学中心。截止2020年10月,研究所现有职工337人、研究生340人。拥有国际维加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含双聘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各类人才占研究人员的20%。研究所融合形成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高寒生态与人类适应和三极观测与大数据4个研究中心,下设10大研究团队;建设有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和高寒生态3个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在青藏高原部署了7个野外观测台站(中心),分别是纳木错多圈层、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藏东南高山环境、阿里荒漠环境、慕士塔格西风带、那曲生态环境等综合观测研究站和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研究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相关院校、研究所、业务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多种合作模式,也是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简称ANSO)秘书处的挂靠单位。

  青藏高原所设有自然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和生态学4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在读研究生中留学生65人。设有地理学和地质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69人。研究所正在牵头推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家专项、中科院“丝路环境”A类先导专项与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并积极推进“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类基金等项目。近五年来,研究所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突破,累计发表SCI论文1500多篇,2019年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PNAS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

  2014年,依托青藏高原所建设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是中科院首批成立的卓越创新中心之一,并于201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以卓越中心为核心力量承担了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技任务,凝聚形成了包括9位院士、34名杰青、13名优青、23名国家/科学院人才计划的杰出人才、专注于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的精锐研究队伍,初步建成地球科学研究国际一流机构。2017年,由研究所牵头,协调全国力量,联合国际伙伴共同展开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就第二次青藏科考发来贺信并作出重要指示,为青藏高原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研究所致力于推动“丝路环境”A类先导专项和第二次青藏科考融合发展,推动建设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建设“泛第三极环境”综合探测平台,拓展研究所发展空间,推动重大成果产出。

  青藏高原所秉持和发扬老一辈科研人员的“青藏科学精神”,紧密围绕研究所“一三五”目标任务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开创“十四五”工作新局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争取建成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引领青藏高原和第三极研究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北航机电研究所大数据

北京中航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本部及研发基地设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内,是由北京中航新科机电有限公司、北京新航科电软件技术公司和宁夏银川中航银河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参股)公司及大学等组成的产、学、研结合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公司主要研究、生产、经营工业计量仪器和计管一体化的自动化测试校准系统,包括现场压力、温度、流量、过程信号校测仪和实验室用压力校准源、温度校准源、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自动化仪表校验台、计量管理与校验软件系统以及特种传感器等六大类上百种品位高、功能全、准确实用的高科技产品。也是中国较早开始,坚持时间较久,能系统研发生产工业计量标准仪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充分发挥大学和园区的技术优势,组建了一支由高水平的测控、计算机、仪表与传感器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专职科研队伍,并与园区、高校建立了广泛的联合研发网络,形成了企业独特的高水平科研力量。公司以创中国名牌仪表为目标,以发展民族仪表工业为已任,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有八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产品总体技术水平、系列化水平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领了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建立与国际量值传递体系相适应工业计量体系奠定了基础。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及国家专利,其中ZH2513自动化仪表综合校验台技术,被国家科委批准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产品销往全国的石化、电力、冶金、机械制造、交通、国防等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并出口美国、苏丹、伊拉克、印尼、蒙古等国。公司多次被评为优秀科技企业,连续七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和”守信企业”,是北京市52家“信用企业”之一和首届”守信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首批通过ISO9001: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具有国家颁发的“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主要产品已通过国家、市、行业、部级计量主管部门质量认证及入网许可。企业法人武安明先生也多次荣获“优秀企业家”、“创业英才”、“中国民营企业家杰出代表”等殊荣。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劳保所大数据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劳保所)成立于1956年,原隶属劳动部,是全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从事安全、环境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72年划归北京市管理,作为市属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现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


  改革开放以来,劳保所在市科研院的正确领导下,率先在全国试行“一所两制”(即兼有技术合同制与经费包干制两种拨款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国家、劳保所和职工三者利益的改革路子,为劳保所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劳保所不断促进完善科研成果转移和转化,结合中关村“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通过科技成果入股和引入外部投资的方式,先后成立了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图声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及北京北劳科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国内地铁隔振、噪声地图技术、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该公司产品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南京等全国28个城市地铁采购中标,总里程超过100公里,采购合同总额近12亿元,有力支撑了北京市等重大工程建设。


  如今的劳保所,集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及教育为一体,确立了“规范管理、人才优先、做强产业、服务全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增强创新能力,服务首都建设”的办所宗旨。全所共拥有2个国家级中心、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检测平台、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市委办局技术支撑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1个北京市科普基地。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事故处置与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环境噪声与振动管理支撑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前沿技术、交通噪声振动综合防治技术、烟气中汞的减排调控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烟气常规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研发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评估方法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等。共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部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为国家制定了200余项有关城市公共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为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2012-2018),获奖37项,其中省部级奖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500余篇,SCI、EI100余篇;制修订国家标准10余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12项。


  劳保所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工作分站。共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50人,累计进站博士后34人。


  着眼未来,劳保所主要致力于城市安全与治理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公益研究,在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上瞄准未来30年首都经济发展需求,着力产出能支撑北京市的重大工程或重大民生关切的重大成果,着力解决首都以及京津冀发展中的城市安全与治理重大科技问题,保持好自身特色和优势地位,成为相关领域成果转移转化领跑者。到2050年,把劳保所打造成国内外城市安全与治理领域一流的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底,劳保所共有在职职工300人,包括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7人;35岁及以下青年占41%。共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突贡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高创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3人,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个人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0人,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1人。


  2018年,劳保所落实市科研院“六大发展领域”、“三大支撑平台”的创新布局,完成“城市安全与治理创新中心”筹建工作。该中心将致力于以科技冬奥、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为契机,瞄准城市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大型综合体的风险与应急管理技术方面加强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服务于智慧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


  2018年,劳保所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张斌研究员代表《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控制成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组参加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并从市领导手中接受颁发的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劳保所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噪声与振动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高空服务业分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分会、北京声学学会等学术机构或组织的挂靠单位。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有《安全》杂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遥感地球所大数据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遥感所)1979年成立,是我国遥感科学与综合应用技术国家级、开放型研究机构。在遥感界著名的陈述彭院士、杨世仁研究员、童庆禧院士、徐冠华院士、郭华东研究员、李小文院士历界所长的带领下,中科院遥感所成功组织了著名的中国遥感工程三大战役--腾冲航空遥感试验、津渤环境遥感试验、二滩水能开发遥感试验;“六五”至“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主持国家遥感科技攻关项目;建立了中国最完善的高空机载遥感系统;主持了中国第一个遥感重点基金“地表双向反射特性”、第一个遥感重大基金“遥感信息传输机理”、第一个遥感攀登计划“地表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研究”;…。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新的历史阶段,由顾行发所长领导的管理团队以全新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中科院遥感所适应新形势的战略定位:以遥感科学与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系统论证、综合国情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为支撑,以遥感科学与试验、遥感技术前沿与信息挖掘、遥感综合应用技术、遥感信息工程为主要科研方向,通过完善遥感科学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和实施人才战略,引领我国遥感科技发展,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前沿科技创新能力的遥感科学技术国立研究机构;通过遥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集成、新型遥感前沿技术与遥感系统综合论证、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构建遥感应用工程化、产业化促进平台和技术培训基地;为国家安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国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供遥感应用技术支撑,为地方政府、重大工程、企业和公众用户提供空间信息服务。

中科院遥感所是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发展部的依托单位,目前拥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大国家级科研机构,设有遥感辐射传输、环境遥感前沿、高光谱遥感、微波遥感、遥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遥感图像处理、农业与生态遥感、减灾与应急遥感监测、遥感空间信息系统、数字地球与导航定位、国土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室、非再生资源遥感等14个研究室,建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站、遥感综合试验场、遥感数据网络中心等科研支撑体系,在新型遥感探测机理、高光谱遥感技术、红外多角度遥感技术、微波遥感应用技术、遥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技术、航天遥感系统论证、传感器网络研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学科方向,将重点发展海洋遥感、环境遥感、灾害遥感、城市遥感和极地遥感等应用研究方向及定量化遥感方法技术、遥感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等。

本着科学研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所宗旨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与行业用户联盟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中科院遥感所目前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与军事医学院联合建立了“公共卫生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与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水库管理司/中科院资环局共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信息管理中心”、与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建立了“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与国家禁毒委员会联合建立了“毒品原植物遥感监测中心”等联合机构,还将继续与相关行业用户发展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我国遥感业务化系统建设,带动相关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

中科院遥感所目前拥有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爱因斯坦”讲习教授、2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5名“百人计划”、2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58名高级研究人员、200名在职职工、160余名项目聘用人员、200余名博士生与博士后、100余名硕士研究生。为了顺应国家对遥感技术的重大需求和取得高强度投入下的科学回报,中科院遥感所面向国内外招聘领军人才,形成院士、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创新研究员三个层次的学术带头人骨干团队以及知识、年龄结构更趋合理的科研人力队伍。

中科院遥感所建所以来,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其中78项获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如防汛遥感应用试验成果获国家一等奖以及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及找矿选矿技术方法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取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获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遥感信息传输及其成像机理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腾冲航空遥感试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地表遥感信息传输及其成像机理研究”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津渤环境遥感试验”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了遥感多位信息集成的装置和方法、数字水份土壤测量仪等多项技术专利;获得了64项软件登记权。建成的国土资源遥感动态监测系统、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应急响应系统、农作物估产与农情预测系统三大遥感应用运行系统以及研发的IRSA遥感图象处理系统、HIPAS高光谱图像处理软件系统、GRACE雷达图像处理软件系统、RSQA-CBERS遥感图像定标软件系统、地网GeoBeanS网络空间信息平台软件、卫星定位数据智能记录与处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成果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探、海洋环境监测、土地利用调查、水资源开发、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重大灾害监测与评估、城市规划与市政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护与监测、公共安全、国防事业、数字地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中科院遥感所承担了1项973项目、18项863计划课题、4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55项部委委托项目;承担了中科院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监测、评估与预警”、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北京地区大气环境监测行动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应用分系统组长单位,组织开展了前期立项论证和实施方案撰写工作;将持续开展原始创新、核心技术储备和应用拓展研究。

中科院遥感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相关院校、研究所、业务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多种合作模式。国际数字地球协会和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挂靠遥感所,主办刊物有《遥感学报》和《中国图像图形学报》。己开展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合作研究项目包括:中美航天飞机雷达遥感、中法遥感定标、中日高光谱精准农业试验、中美多角度遥感研究、欧盟支持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平台、亚太经支持的干旱地区水资源遥感监测管理系统、中日环境监测与水灾监测信息系统以及与欧美合作的遥感作物估产研究等;正在以及后续待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有:加拿大熊猫计划项目、中法航天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泰-中政府间遥感合作计划、澳大利亚CSIRO定标与真实性检验科技合作计划、欧共体CHRIS高光谱遥感合作计划、中埃在遥感应用与科研等领域的学术合作等;为确立我国在国际遥感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所大数据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系由原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与原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于1999整合而成。

研究所瞄准植物、微生物和昆虫的重要生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前沿,面向中国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生物能源及生物制造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据2018年7月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职职工47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拥有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领域1个。

据2018年7月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中科院—国家外专局创新国际团队1支,建有光合作用环境生物学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