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原五院五○四所),1965年6月29日正式建所,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及电子系统与设备、飞行器测控、武器装备和卫星应用电子系统与设备的研制、生产,以及相应电子学的研究,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先进。

经过47年的发展与积累,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在卫星通信技术领域,代表着我国通信卫星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卫星数据传输及处理领域,技术水平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天线技术领域,研制了星载最大口径的各类天线,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星载天线研制单位;在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研制了国内最高频段的相关设备,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创始者之一;在测控技术领域,是参与建设我国地面、海上航天测控网的开拓者之一。

47年来,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承担并出色完成了百余项航天工程任务。在我国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的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科学试验卫星、神舟飞船等90多颗卫星、飞船及地面测控设备中,西安分院提供了数千台设备及技术成果,为我国航天事业、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7年,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获得了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政治部和总装备部联合颁发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获得了由人事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总装备部和中科院联合颁发的“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的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了由国家颁发的探月工程“国防科学进步特等奖”;2009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获得六部委联合颁发的“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全体员工铭记“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的历史使命,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无锡轻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锡轻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8月。2002年10月由原无锡轻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改制更名为“无锡轻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具有国家国家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轻纺工程设计乙级资质、环境工程(废水)设计乙级资质。

 公司现有在编职工120人,其中工程设计人员108人,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5人,国家注册一、二级建筑师14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2人,注册设备工程师5人,注册电气工程师2名,注册化工工程师3人,设有总工程师办公室、综合办公室、设计中心等部门,有建筑、结构、电气、采暖、供排水、设备、经济、轻纺(食品加工、日化)、环境工程等专业,专业齐全,设计经验丰富。 公司依托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本公司丰富设计经验,先后完成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轻纺工程和环境项目设计,数十项工程还荣获市、省部、国家级设计优秀奖。已成为江南大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基地,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对外交流合作经验,与多家境外知名设计事务所展开了成功合作。 在长期的工程设计时间中,公司形成了“团结进取,精心设计,真诚服务,争创一流”的质量方针。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强化设计人员的竞争与服务意识,以一流的设计成果、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企业精神风貌,服务客户,服务社会。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经历逾百年的沿革。 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到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大学。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通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以及“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建院时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被中央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复旦大学的学科结构,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复旦历史上曾经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谭其骧、周予同、陈建功、朱东润、胡曲园、严北溟、张世禄、伍蠡甫、卢鹤绂、谢希德等著名学者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矗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陈中伟、杨雄里、杨福家、汤钊猷、顾玉东、李大潜、陈灏珠、沈自尹、闻玉梅、王威琪、陆谷孙、章培恒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建校以来复旦大学共培养了18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包括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恽竺可桢、张志让、李岚清等校友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复旦大学现任校长为杨玉良教授,党委书记为秦绍德教授。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学校现有复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学院、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等29个直属院系,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3个(其中自设29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5个(其中自设50个,专业学位8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传染并肾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个各类研究机构,有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盛部级研究机构39个。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50200人, 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1976人,普通本专科生14816人,外国留学生2812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160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近9510人。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4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400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博士生导师83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50人、讲座教授25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学校还拥有中山、华山等10个附属医院。附属医院集医疗服务、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于一体。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有1600多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为临床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发展势头良好。

学校按照“厚基储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从1994年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2001年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放选择专业、推行学期开课制、设立自由选修学分等多种途径,从各个教学环节上落实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校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建有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历年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始终名列全国前茅。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实效、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研制和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校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实行导师制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实现了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并坚持不懈地整治教风和考风,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学校把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激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重的学术氛围。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通过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招收直博生制度来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来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以严格的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来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潜力,实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博士资格考试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33篇入选,在全国名列第三。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着力于研究生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2001年亚洲13所著名商学院参加的“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上,我校MBA代表队囊括全部单项与总分冠军,在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多次获团体和个人冠军。在第一届100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评审中,复旦2位教授获得殊荣;上海市首届52名教学名师奖评选中,有8名教授入选,居上海市各高校之首。

 学校注重课堂内外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金”,开办百台精品讲座,倡导读百本书,参加百项社会实践和实验课题,使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在反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复旦大学在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5年四次获得第一名,是获得第一名最多的学校。学生话剧团经常在校园上演世界名剧和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校男女排球队都是全国甲级队。艺术体操、射击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屡次夺冠。

 复旦努力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培养出一流的复旦人才。复旦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在4月底前能落实单位,五、六家单位争夺一名毕业生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复旦本科生当年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在95%以上。从毕业生流向,也可看出复旦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进入国家机关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6%~7%,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约占40%。金融单位、各类公司企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比例均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复旦的学生大多数具备自信心强、有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工作中往往能脱颖而出。

复旦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指针,以开展原始性科学创新研究、出一流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安全与区域发展为目标,以承担国家与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重大科学平台、培育优秀创新团队为抓手。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目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2004年获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项,上海市重大项目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1个,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获得授权专利105项,发表SCI论文944篇。近几年,学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技术、有机纳米材料和催化剂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非线性数学、先进材料、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在历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复旦的获奖等级和总数都以绝对优势领先,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特等奖;有5项成果获2000年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其中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获一等奖,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在2003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的评比中,我校有5部著作荣获一等奖,获一等奖著作数排名全国第一。2004年我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2项,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奖12项,蒋学模、刘放桐获得首次设立的学术贡献奖;在2004年上海市的社科评奖中,我校获奖总数占全市的32%。2004年我校又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8项,获奖总数大幅度提高并首次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我校分别有20、28、23个项目立项,立项数连续数年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复旦还多次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等奖项。

复旦大学积极兴办科技产业,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探索和实践,吸取了国内外有益的经验,实施多种模式发展科技产业,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打造出了生机勃勃的“复旦”校办产业群,开辟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产业化之路。2004年,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英国威尔士南部设立办事机构,成功打开通往欧洲市场的大门。现有上市公司3家,其中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2家,如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发起式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个复旦大学品牌的高科技企业,在“亚洲金融”杂志评出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最佳企业排行榜上,该公司列为第10位,它的“神威1号”嵌入式32位微处理器的项目获得国家国防科技一等奖。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复旦大学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2006年底,学校占地面积244多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9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9.73亿元。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134个,其中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文理医3个图书馆,全校现有藏书445万册,居全国高校前列。

 复旦大学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副总统切尼等外国领导人曾到复旦访问并发表演讲。复旦大学是全国四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留学生数名列全国第二。在校学生国际校际交流数不断增加,2004年出国出境学习学生达到637名,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复旦大学积极参与各类重要国际大学组织,继1998年成功举办东亚研究型大学年会之后,2000年成功举办21世纪大学校长协会第4次年会,2001年又成功举办了“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第5次年会。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复旦主办了相当多的学术会议, 2002年学校主办了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会议、国际合成金属会议和第七届世界对外汉语教学会议等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60场次。 复旦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国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与27个国外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复旦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学校每年都得到国内外校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投资下,复旦这所百年名校正力争建设成为一所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探索教育、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

一百多年来,学校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复旦历史上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中国学术和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2005年复旦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席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复旦大学第二个一百年开始之际,学校制定了《复旦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导,以增强综合实力为主线,以争取重大突破为方向,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南京理工大学无锡研究院

南京理工大学无锡研究院(无锡南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坐落在国家级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南京理工大学与锡山开发区合作共建的独立法人单位,成立于2009年10月,主要从事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公共服务(专利代理、科技查新、决策咨询等)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工作。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以“进德修业,志道鼎新”为校训,以“团结、献身、求是、创新”为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无锡研究院(无锡南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南京理工大学科研力量与高层次人才为依托,围绕无锡市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科技项目为基础,按照“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此外,研究院还为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进行在职人员的学历提升与技能培训,立足无锡市,辐射周边区域。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让校地双方共同携手,谱写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篇章!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简称核理化院)始建于1964年,是我国唯一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基地。核理化院现有在职职工1100名左右,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500名,天津市授衔专家5名,省部级专家11名,国家级专家3名,曾在院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

   近50年来,核理化院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顽强拼搏,先后在多种同位素分离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研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核理化院的两项重点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的核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科研产业转化工作取得了好成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经营中,核理化院先后生产了化工、机电、粮食加工设备、净化设备四大系列几十种产品,极大地增强了院的综合实力,促进了院的发展。

   近50年以来,核理化院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2012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委)级奖项88项、中核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267项。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核理化院和我国核工业的发展,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在的核理化院已经成为一所高科技的现代化工程研究院。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满怀振兴核工业、献身国防事业的壮志豪情,核理化院将一如既往、勇攀高峰,追求更高的目标,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点击量(228 )

收藏(0 )

推荐(0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