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永平县查找人民政府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永平县政府大数据

永平县位于大理州西部、澜沧江东岸,是大理州的“西大门”。县城驻地博南镇,东距大理市89公里,西距保山市76公里。永平自古就是云南腹地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等地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冲,古有博南古道,近有支持滇西抗战的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今有320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93.8%属山区。全县辖4乡3镇,有72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截止2019年底,全县总人口18.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1.46万人,占61.68%;有22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8.14万人,占总人口的44.05%。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农业县,属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列入国家滇西边境山区连片特困地区。2016年,县委、县人民政府确立了把永平建设成为“中缅陆路大通道上的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地,云南省绿色产业创新示范区,滇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3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位居全州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亿元,同比增长8%,增幅位居全州第7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8亿元,同比增长6%,增幅位居全州第5位;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3亿元,同比增长14.9%,增幅位居全州第8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位居全州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位居全州第4位;城镇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969元、11331元,同比分别增长7.8%、10.2%,增幅分别位居全州第6位和第8位。

(一)历史沿革。早在37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永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新光遗址”。公元前永平属哀牢国。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县,称博南,隶永昌郡,系以境内名山博南山而命名。东晋永和中(公元345—355年),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置县的历史,改称永平县。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改置胜乡郡,属南诏,隶属永昌节度。宋代大理国时期,仍称胜乡郡,隶永昌府管辖。公元1257年,改胜乡郡为永平千户所。公元1274年,因人地平和,且又隶归永昌管辖,改称永平县并沿用至今,寓有“永远安定太平”之意。历史名人徐霞客、杨升庵,近代名人徐悲鸿、李根源、埃德加·斯诺都曾经行住永平,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描写永平的兰沧歌“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收入《水经注》,是云南最早的歌谣。1949年12月,永平由保山划归大理。1958年10月,云龙、永平两县合并,称永平县。1961年3月,又恢复永平、云龙两县原建置至今。

(二)地形地貌。永平县地处云岭山脉分支博南山和云台山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海拔差异较大,高山、河谷、坝子纵横交错。境内最高海拔点2933米(北斗乡双河村青神龙山),最低海拔点1130米(水泄乡瓦厂村渔坝平坦),海拔高差1803米,县城海拔1620米。银江河为县内主要河流,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县境,最后注入澜沧江。过境河流有澜沧江、顺濞河。顺濞河之西、银江河之东是云台山,银江河之西、澜沧江之东是博南山,形成三河(江)夹两山的独特地形。

(三)气候气象。永平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海拔高低差异大,立体气候较为明显,按垂直气候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六个气候带,又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之说。

(四)自然资源。永平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种类有27种,其中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12种,已开采的矿产有金、银、铜、铁、铅、硫砷、汞、水晶石、煤、磷、高岭土、石灰石等20余种(其中以铜、铁的储量最多)。有林地面积303万亩,活立木蓄积1220.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88%,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核桃生产基地158.7万亩、高山生态茶基地5万亩、中药材基地3万亩,是省政府命名的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有药用植物资源重楼、天麻、杜仲、黄柏等439种。全县水资源总量10.0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3.96万千瓦。

(五)旅游名胜。永平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厚重。博南古道在境内绵亘100多公里,沿途文物古迹众多、庙宇庵堂林立,至今仍有兰津古渡、霁虹桥、江顶寺门楼、凤鸣桥、永国寺、杉阳西山寺、曲硐清真寺、万松庵等遗址遗迹,以及曲硐、花桥、杉阳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养生休闲胜地“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原始森林20万亩、各类珍稀动植物1000余种,被誉为“滇西地区物种基因库”,园内有被誉为“滇西名胜”的金光寺,有第四冰期“活化石”滇藏木兰,有面积达2万亩、数量逾300余万株的“云南山茶谷”。

(六)风物特产。永平县境内有泡核桃、生态茶、白木瓜、松茸、黑木耳、白大蒜、缅桂等土特产品和特色花卉,素有“缅桂之乡”“白木瓜之乡”“白皮大蒜之乡”“木莲之乡”“美食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等美誉。永平腊鹅、牛干巴、泡大蒜、泡辣椒等名优特产畅销各地,曲硐回族清真美食享誉滇西,永平黄焖鸡更有“滇西一只鸡”“滇西名菜头牌”“鸡中第一味”的盛誉。

(七)民风民俗。永平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6个民族为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马帮文化、边屯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艺术魅力的服饰、建筑、习俗、歌舞、技艺。境内各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情真意切的山歌民谣、自娱自乐的民间音乐、世代口传的民间故事,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充满着浓郁的古道特色。

【永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3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位居全州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亿元,同比增长8%,增幅位居全州第7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8亿元,同比增长6%,增幅位居全州第5位;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3亿元,同比增长14.9%,增幅位居全州第8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位居全州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位居全州第4位;城镇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969元、11331元,同比分别增长7.8%、10.2%,增幅分别位居全州第6位和第8位。

(二)2020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5亿元,同比下降15.3%,增幅排名全州第8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76亿元,同比下降0.2%,增幅排名全州第4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7亿元,同比下降38.1%;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81万元,同比下降41.1%,增幅排名全州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6亿元,同比下降33.4%,增幅排名全州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亿元,同比下降23%,增幅排名全州第1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360元,同比下降3.4%,增幅排名全州第7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22元,同比增长1.2%,增幅排名全州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20万元,同比增长1.6%,增幅排名全州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65亿元,同比下降12%,增幅排名全州第7位。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抓好以疫情防控为重点的社会稳定工作。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统筹各级财政资金454.9万元,做好排查、监测、防控等10项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县无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同时,扎实抓好企业复产、项目复工等稳增长各项工作。目前,全县规上企业复产8个,复产率为80%,省级重点项目复工1个,复工率为100%,州级重点项目复工42个,复工率为91.3%;全县转移就业62665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0680人,省内转移就业51985人。

(二)抓好以脱贫攻坚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发展。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5·10·10·6”脱贫退出标准,对标对表抓推进。2018年末,实现2个贫困镇、4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5305 户19401名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末,又实现了世兴村、炉塘村2个贫困村和731户2191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16.94%降至2019年底的0.04%,于2019年4月通过省州评估考核并顺利脱贫摘帽,并在省对县脱贫成效考核中,取得全省第10名、大理州第1名的优异成绩。

(三)抓好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建设项目125个,完成投资23.44亿元。争取到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22个3.5亿元。国道320线永平段改造、漂亮河公路等项目、云永线等32条公路安防工程全面完工,永厂公路等10个交通项目快速推进。梅花铺水库等37个水利项目全面完成,玉皇阁水库等3个水利项目稳步推进。云永昌高速公路和岔河水库项目分别列入省级“四个一百”重点前期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S234线省道提级改造、岔河水库2个项目列入州级重点前期项目,2019年城镇棚户区改造、桌潘河水库及河道治理PPP项目、城市综合管廊建设项目、15万吨高强钢耐磨机械基础配件建设项目、银江河滨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等12个项目列为州级重点建设项目。

(四)抓好以产业培植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发展。做强高原特色农业,2019年高原特色农业实现产值26.3亿元,完成烤烟收购9.4万担,发展高山生态茶6074亩,认证有机核桃基地25.76万亩,被省政府列入“一县一业”坚果产业(核桃)示范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35.17亿元,投资1.5亿元的工业园区增量配电网列入国家试点;抓实第三产业培育,宝台山、曲硐国家AAA级景区成功创建挂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商网络交易总额达1.32亿元。

(五)抓好以美丽县城建设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发展。聚焦“干净、宜居、特色”目标要求,建立“美丽县城”建设项目库,谋划项目88个,概算投资25.15亿元。永平县“美丽县城”建设项目被列入省级“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建设完成村内户外串户道路193条112公里,建成各类公厕136座、农村卫生户厕381座。龙门乡州级试点乡镇,大坪坦村、龙门村2个州级试点村,古富村等9个县级试点村建设加快推进,花桥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旅游扶贫示范村。

(六)抓好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民生事业发展。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超过80%。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高平外国语学校建成使用。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集中专项救治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均达100%。“五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达39.4万人次。开展技能培训2.35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7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7%。

三、存在困难及下步打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永平发展中还存在经济发展体量较小、稳增长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化解压力大、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等困难和问题,加之今年受疫情影响,增投资、稳就业、促发展的形势较往年相比更加艰难和严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将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锁定“防疫情与稳增长”双重目标,着力打好疫情防控和稳增长、乡村脱贫振兴、美丽县城建设、产业培育壮大、干部素质提升“五场硬仗”,力争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以上;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5%以上。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着力打好新冠肺炎防控硬仗。持续用力巩固好防疫成果,坚决打好这场总体战、人民战、阻击战。积极有序推进企业复产、重大项目复工开工等各项工作,做好中小学校开学各项准备工作。抢抓疫情防控后政策机遇,抓紧谋划申报医疗卫生补短板、冷链仓储、屠宰场建设等方面的项目,既要全面打好防疫战争,又要努力把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着力打好乡村脱贫振兴硬仗。坚决落实“四不摘”要求,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两防一抓”,及时统筹解决好贫困线边缘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紧扣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弱项,重点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植、创业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保兜底、金融扶贫、防贫返贫、基础保障等“九大工程”,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着力打好美丽县城建设硬仗。按照“曲硐片区保护开发,老城片区改造提升,新城片区强基拓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紧扣“八化”建设要求,计划通过“五个一批”渠道筹集资金12.58亿元,全面完成好市政道路建设、城市风貌改造、综合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县城区主次干道、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环境卫生和交通整治,着力解决“脏、乱、差、堵”等问题,提升人居环境、县城品质、文明程度。

(四)着力打好产业培育壮大硬仗。抢抓省委打好“三张牌”和培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化发展机遇,聚焦“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工业产业、现代旅游服务业”三个产业,以“1+3+X”体系为支撑(即:1个加快产业培育壮大实施意见,3个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工业产业、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若干个重点产业项目),建立“1131”产业工作机制(即:1个产业培育壮大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1个办公室、3个产业发展工作组和1个项目资金协调工作组),重点培育发展核桃、高山生态茶、生猪、肉牛、特色禽、绿色食品加工、建材矿冶、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餐饮美食等“十大产业”。

(五)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围绕总投资51.2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突出交通和水利两个重点,完成世安公路、玉皇阁水库、银江河滨河湿地生态修复、城市供水改扩建等41个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18年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PPP项目、卓潘河水库、火车客运站站房改扩建等11个项目建设。启动银江河水泄段生态修复、岔河水库、博南工业(物流)园区货运站建设等25个项目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设5G基站30个以上,实现县城重点区域5G信号覆盖。

(六)着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完成县域教育资源整合。启动杉阳镇第二中心幼儿园、永平一中改扩建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县医院内儿科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启动杉阳镇、龙街镇等乡镇卫生院甲级达标评审工作。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加大培训转移就业力度,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加大对江顶寺、双鹤桥等古迹的挖掘保护。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灾害紧急救援体系和灾民救助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