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城市查找学院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上海政法学院大数据

学校始建于1984年,历经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大学法学院等办学阶段。1993年起招收普通本科生,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上海政法学院。2014年11月,学校划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管理,并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司法局共建。1956年,司法部在上海成立法律学校,1960年停办。1982年恢复建制,成立上海市司法学校、上海市司法干部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2008年,上海市司法学校整建制并入上海政法学院。 

办学定位

学校坚持“立足政法、服务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秉承“刻苦求实、开拓创新”的校训精神,走“以需育特、以特促强”的创新发展之路,努力培养德法兼修、全面发展,具有宽厚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建立以法学为主干,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着力推进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戏剧与影视学、国家安全学等一级学科建设,努力创建具有鲜明政法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法律学院(调解学院)、经济法学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警务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和体育部等教学部门。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引领发展。法学学科(含国际法学、行政法学、监狱学、金融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上海市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形成了国际法学、行政法学、监狱学、犯罪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一批特色学科(方向),有的在上海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着力打造国家安全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学科和城市治理法治保障、“一带一路”司法、“一带一路”安全与反恐研究等特色学科方向群。现有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国际商务、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审计、翻译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21年获批司法部、教育部法律硕士(涉外律师)培养项目。学校分别与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尔吉斯坦国立民族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法律大学等6所境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华东政法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根据软科2020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校在“2020中国政法类高校排名”中位居第4;在“2020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中,学校在入围的1200所高校中排名第156位。

现有法学、监狱学、知识产权、社区矫正、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审计学、经济与金融、税收学、电子商务及法律、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英语、俄语、翻译、思想政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40余个本科专业(方向)。2014年起招收港澳台、华侨学生。

法学、监狱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监狱学、社会工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等4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法学和工商管理为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和社会工作是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法学专业(人工智能法学方向)为全国首家本科招生专业;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电视纪录片3个本科专业方向为全国首创,且得到了业内高度认可。学校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研究生教育计划,拥有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是上海仅有的两所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为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和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培育院校”,全国政法高校“立格联盟”成员单位。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高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冠军、第七届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第十六届上海市“挑战杯”决赛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四次上海市大学生法治辩论赛冠军等荣誉;大学生摄制的纪录片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校男子、女子板球队连续多年双双荣获全国板球锦标赛冠军(推广组)。2017年9月和10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先后向学校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协会发来贺信,赞扬协会作出的积极贡献。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稳步提升。2013年,学校荣获上海市政府授予的“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 

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梯队合理,拥有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与国内外实务界密切联系、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00余人,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5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160余名教师具有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资格,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上海市中青年法学家(杰出青年法学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浦江人才、曙光学者等一批优秀教师。一批专家在国内外重要学会、国际组织担任会长、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国内外学术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200余人为客座、兼职教授。 

国家项目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国家战略。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宣布,中方将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愿意利用这一平台为其他成员国培养司法人才。此后,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习主席又分别在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乌法峰会、青岛峰会上强调了中方要依托中国-上合基地,为成员国培训司法人才。2017年,中国-上合基地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

学校充分发挥中国-上合基地的培训、智库和论坛三大功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上合基地受公安部、外交部、司法部、商务部等中央部委的委托,圆满完成了数十期对外培训任务。先后获批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上海合作组织检察官培训基地、司法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合作交流基地、司法部调解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教育部全媒体时代教育法律法规执行力研究与实践中心、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上海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学校是“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和“一带一路”安全研究院为CTTI(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教育“走出去”快速迈进,2018年经国家汉办批准,学校与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合作成立汉语言培训与研究中心。目前已与世界10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包括英国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以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国际商会等知名国际组织,建立了留学海外英语语言培训中心,以及“3+1”“2+2”“2+1”等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项目。学校连续4年获上海市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资助,获资助人数位居上海高校前列。学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院校”“‘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院校”“中美人文项目培养院校”“留学中国”海外预科教育联盟成员,获批设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文科和商科留学生预科教育中心。2013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来自68个国家的留学生400多名。2020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办学条件

学校坚持建设美丽生态、和谐文明校园。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被誉为“佘山北麓的花园学府”。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余人。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现有专业实验室、实训室35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近200个,其中法学教育实践基地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于2011年、201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称号,是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花园单位”。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上海健康医学院大数据

上海健康医学院诞生于“健康中国”新时代,是一所上海市属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学校地处浦东张江科学城国际医学园区,拥有北苑、南苑和新南苑三个生机勃勃的校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设有9个学院、4个教学部;拥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疗产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16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工程技术、医疗产品管理等专业为全国首创,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填补了上海市空白。

 学校秉承70年的办学历史,坚持“健康促进的使者,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摇篮”的办学传统,紧密对接时代需求,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紧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学校定位于“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医学本科院校,坚持“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心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人类健康促进者,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拥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东方学者、浦江学者、启明星计划及曙光计划等高水平中青年专家,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占28%。学校获批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4个、上海市高原高峰学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引领计划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23项,学校教师担任主编出版本科教材30余本。学校同时拥有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稳定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年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学校拥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奉贤区中心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周浦医院、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筹)、联新国际上海禾新医院集团(筹)、崇明区中心医院(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医院(筹)、附属第一康复医院(筹)、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筹)等11所附属医院(含筹)及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多所教学医院,十余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并与数百家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和检测单位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同美、日、法、英、澳、德等几十个知名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学校近几年陆续主办或承办了亚洲核医学论坛、中国城市健康生活论坛、长三角养老机构发展高峰论坛、国际康复创新与应用研讨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论坛、中国健康保险与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中国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医疗器械技术与监管高峰论坛、上海市医学伦理教育学术论坛、健康设备与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以及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全国医学影像技能大赛等几十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技能大赛;协办了全国“文化自信与新工科”校长论坛;发起成立了“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联盟”;牵头组建了国内首个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学校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不忘服务于社会,与海南、云南、新疆、西藏、青海和贵州等多地进行了援建学校、共建医院和定向培养等对口帮扶项目,不断提高边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培养医疗行业紧缺人才。

 学校将高举社会主义新时代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大旗,不忘初心,继续深化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实力,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健康上海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同济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大数据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1982年恢复学位制后,首批获得海洋地质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批准设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92、1993年先后获准设立应用地球物理硕士点和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点。海洋地质学科得到国家211和985计划重点支持,2000年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建成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科学2015年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计划,2017年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同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领衔建设“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

   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7人,实验技术人员13人,行政教辅人员18人。拥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优秀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技术3个本科专业,海洋科学与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7年底,学院共有本科生239人、硕士生153人、博士生135人。

   在学术方向上,围绕“气候演变热带驱动”和“西太平洋地质演变”两大长期学术目标,形成了“古海洋学与古环境”、“深海沉积学”、“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大洋岩石圈演化”和“油气资源与勘探”等五个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学院以国际一流学科为标准,围绕国家海洋和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等国际和国内重大海洋科技任务带动,开展国际前沿的海洋科学研究,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一个面向深海、以海陆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为特色的世界一流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上海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交通大学化学系,当时隶属于交大自然科学学院,徐名材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1937年日本侵华上海沦陷,化学系一部随交通大学西迁重庆,其余大部迁入法租界继续办学,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度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交通大学搬回上海,化学系重建。1946年,化学工程系成立,苏元复教授任首任系主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之后几年,化学系又增设了有机化学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学科发展更为全面。交大化学、化工在此期间蓬勃发展,苏元复、顾翼东、曾昭抡、张大煜、吴学周等多位学术大师都曾先后在交大化学系和化工系工作过,培养了钱保功、徐光宪、高小霞、徐晓白、何祚庥、王方定、吴承康、毛用泽、韦潜光、王景堂、徐如人、胡英、关兴亚等一批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模仿苏联办学开始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化学系全部调往复旦大学,化学工程系全部调出与其他学校化工力量结合创办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1955年,交通大学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西迁,刚在院系调整后恢复成立不久的化学教研室又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成为日后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支柱。1956年,上海交大再次重建化学教研室,交大化学在经历了五年多的重大变迁后,至此又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起点。1957年,物化分析教研室成立,此后二十余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化学学科在动荡中逐步恢复和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197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整合化学教研室、物化分析教研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三支办学力量,正式成立应用化学系,并于同年成立电化学教研室。1984年,应用化学系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室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招收环境化工专业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此举奠定了两个新兴学科(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交大的迅速发展,展现出交大化学人敢为人先的远见与睿智。1979至1997年,应用化学系的学科布局、科研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化工学科也逐步得以恢复重建。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1997年正式成立。
   学院现设化学系、化学工程与技术系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三个系,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流变学研究所、手性化学与技术研究所、电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平野材料创新研究所和动力电池材料研究所,还设有分析测试中心和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有“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绝缘与热老化”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电化学能源器件”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材料组装”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电化学能源系统及应用”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并与企业共同建设“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学院的学科布局完整,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以及化学和化学工程两个本科招生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136名,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80%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研修经历;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双聘院士2名,中组部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名。
   学院拥有逾二万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和近8000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基地。目前,学院拥有高分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荧光与分光光度计、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重分析仪、核磁共振波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流变仪、旋转流变仪、各种高分子性能测试设备、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微化工反应设备、超临界分离等先进仪器设备。
   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材料化学,无机纳米材料及手性介孔材料,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手性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分析化学与代谢化学,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重原子体系的量子化学方法与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与应用,高分子自组装,光、电、磁、医等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聚合物流变学,橡塑加工与制品,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反应加工改性等,电化学工程与储能电池技术,催化反应工程和新能源化工,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绿色化学工艺,金属防腐与防护技术开发,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等。
   学院坚持理工交叉、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学科,均进入QS全球TOP100。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和自组装、手性化学和光电转化材料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上海交大首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氯碱用含氟离子分离膜关键技术成功攻克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工业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院开设的《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先后获国家及上海市精品课程,培养的学生获得了全国优博论文3篇,全国优博论文提名7篇,以及系列学生科技活动奖项。有三名毕业生分获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近年,学院年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学院年均获得科研经费近亿元。
   历任系主任和院长分别为徐名材、潘承圻、陆宝淦、沈溯明、梁普、裘维裕、苏元复、孙璧媃、徐祥铭、唐小真、印杰、路庆华、陈接胜、朱新远、涂永强。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大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作为教育部985工程"重点支持的基地建设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整合了交大集成电路领域的科研技术力量和设备人才资源,联合了SMIC、TSMC、IBM等全球知名企业。学院位于上海交大浩然高科技大厦15楼,占地1500平米。学院的成立,旨在与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建设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配套,致力于IC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集成电路在工业及科研领域的研发。
作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链建设的重要一环,学院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参观和检查,获得高度肯定和赞许。目前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项目。
学院已经初步形成DSP研发和SoC系统集成的大学科大平台,建立了一支国际化、工业化的师资团队,聘请了大批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作为特聘教授和顾问。
学院目前已与Cadence、Synopsys、IBM、Motorola、威盛、台积电、联电、上海贝岭等公司达成了广泛合作和联合培养计划,这不仅使学院涵盖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OEM制造的完整IC产业链,也为IC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培养国际化和产业化的集成电路人才,学院先后与美国德州大学、法国圣太田高等矿业精英学校等国际知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逐步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学院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交大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也是交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平台、为国家作贡献的重要举措。微电子学院的目标,旨在培养世界一流的IC设计和制造工艺高级人才,致力于国家急需的自主产权的高性能芯片的研究。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上海民航职业学院大数据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始源于1980年在民航上海管理局教导队基础上成立的民航上海管理局技工学校。1985年经上海市批准,在民航上海管理局技工学校基础上成立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同时保留技工学校(该技工学校于1998年停办)。2002年,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开始了为期11年的大专层次学历教育。2012年5月,在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成立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一所面向行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层次、培养服务于民航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学院现有徐汇校区(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西路1号)和浦东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学海路100号、学海路28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80多亩。徐汇校区定位于学院行政中心、部分全日制学历教育(航空乘务系)、成人继续教育(继续教育部)、网络数据中心以及民航在职岗位培训基地;浦东校区定位于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航空运输系、航空维修系、空港管理系、航空制造系、基础教学部),中外合作办学基地以及具有民航特色的专业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培训中心。学院目前现有教职员工约400人,在校学生约8000人,学院根据民航局与自身发展规划要求,至“十三五”末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9000-10000人。

学院坚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聚焦民航特色专业优势,致力于推进内涵式建设发展,目前设置专业有民航运输、民航运输(民航电子商务)、民航运输(航空旅游服务)、航空物流、机场运行(民航机场气象观测)、机场运行(航空港管理)、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空中乘务、民航空中安全保卫、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飞行器制造技术、飞机结构修理、航空地面设备维修、通用航空器维修(直升机维修)、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中外合作办学)等。其中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空中乘务两个专业是上海市市级重点建设专业,《飞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危险品航空运输》课程是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学院具有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实训设施设备配置领先、功能齐全,符合民航局对岗位在职培训的设备技术要求,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历届毕业生深受民航企事业单位欢迎,在业界具有良好的声誉。学院拥有多架教学用飞机和一流的专业实训设施,是上海市首家同时拥有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CCAR-147部学院)、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考试(CCAR-66部考点)资质的院校;也是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授权培训机构,承担着民航各类企业在职人员培训,培训范围辐射全国。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工匠精神。学院坚持“立足华东、服务民航、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办学定位,秉承“志高行远、厚德尚能”校训精神,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综合素质,努力参与构建现代民航职教体系,着力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服务于行业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实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民航高等职业院校。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上海财大大数据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1932年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教育部领导,现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学校占地818亩,设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截至2017年9月,学校有专职教师1043人,现有各类在校生20419人,其中全日制15159人。从学生分类看,本科生8041人,硕士生6053人,博士研究生1166,学历学位留学生826人。

百年来薪火相传,上财人铭记'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学校正在为成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使命】

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以“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为人才培养规格,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

探索真理,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致力于发挥多学科特别是财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崇尚学术自由,推动学术进步。

匡时济民,参与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发展。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用先进理论、思想和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发挥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作用。

传承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理念】

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立德树人、经世济国。

【战略】

坚持现代化战略。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坚持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建设为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坚持信息化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持续提升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实现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