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区/县查找学院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成都文理学院大数据

成都文理学院是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1999年,其前身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和国际商学院(非内设二级学院),2004年合并组建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成都文理学院(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

建校20年来,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现有2个园林式校区,在校学生24000余名。开设有文、经、管、法、理、工、艺、教、医、农10大学科,71个本专科专业。下设11个二级学院,8个科研机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960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近40%,高级职称占9.9%,副高级职称占20.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52.5%。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趋势、新变化,逐渐形成10+6+N学科专业发展格局。以产业引导专业,以专业对接行业,打破校际院系学科专业界限,连接海内海外资源,努力建设经管、文化创意、师范教育、艺术产业、知识产权、文旅康养等6大学科群,建立大经管、大艺术、大教育、新文法等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生态圈,推动学校持久深入转型发展。获批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应用性示范专业,4个省重点特色建设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5个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个省级教育综合体制与体制机制改革项目等。获教育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顶、教学成果奖2项。

学校党委对标对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标准,实施党建工作“六七五”方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建先进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底色和“金字招牌”,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015年10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联合调研后认为,“党建工作已经成为成都文理学院的重要特色,已经成为成都文理学院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8月,经省委教育工委遴选,学校作为四川省仅有的一所民办高校被推荐参加“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高校评选。2018年9月,学校被推选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党建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单位。《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11日以《高擎党旗育新人——成都文理学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纪实》为题,对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进行全景式报道。报道指出:“学校(成都文理学院)的党建工作为四川省民办学校乃至全国的民办学校‘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样本。”

学校普通招生类的录取分数线位居四川省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并多次荣获省教育厅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目前,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以“缔造常青学府,化育幸福人生”为愿景,以“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为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人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公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牵手世界名校,着力把学校建成“四川领先、西部一流、中国知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文理力量。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川师文理学院大数据

成都文理学院是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1999年,其前身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和国际商学院(非内设二级学院),2004年合并组建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成都文理学院(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

建校20年来,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现有2个园林式校区,在校学生24000余名。开设有文、经、管、法、理、工、艺、教、医、农10大学科,71个本专科专业。下设11个二级学院,8个科研机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960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近40%,高级职称占9.9%,副高级职称占20.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52.5%。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趋势、新变化,逐渐形成10+6+N学科专业发展格局。以产业引导专业,以专业对接行业,打破校际院系学科专业界限,连接海内海外资源,努力建设经管、文化创意、师范教育、艺术产业、知识产权、文旅康养等6大学科群,建立大经管、大艺术、大教育、新文法等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生态圈,推动学校持久深入转型发展。获批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应用性示范专业,4个省重点特色建设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5个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个省级教育综合体制与体制机制改革项目等。获教育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顶、教学成果奖2项。

学校党委对标对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标准,实施党建工作“六七五”方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建先进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底色和“金字招牌”,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015年10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联合调研后认为,“党建工作已经成为成都文理学院的重要特色,已经成为成都文理学院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8月,经省委教育工委遴选,学校作为四川省仅有的一所民办高校被推荐参加“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高校评选。2018年9月,学校被推选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党建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单位。《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11日以《高擎党旗育新人——成都文理学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纪实》为题,对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进行全景式报道。报道指出:“学校(成都文理学院)的党建工作为四川省民办学校乃至全国的民办学校‘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样本。”

学校普通招生类的录取分数线位居四川省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并多次荣获省教育厅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目前,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以“缔造常青学府,化育幸福人生”为愿景,以“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为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人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公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牵手世界名校,着力把学校建成“四川领先、西部一流、中国知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文理力量。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成都工业学校大数据

成都工业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创办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学校曾先后12次更名,历经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直属国家电子工业部,1987年起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电子工业厅主管,2000年调整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陈毅元帅曾于1916-1918年在我校染织专业学习。江泽民同志曾视察过我校,并亲笔为学校七十五周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培养优秀人才”。

学校现为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学校,获得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单位资格,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和“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科技园为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入围首批四川省高校创新改革试点单位,当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牵头组建并当选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当选为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厅委共建”院校。

建校一百余年来,学校从未间断过办学,始终秉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学校严格按照合格本科标准和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新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本科教学,进一步凝练并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倾尽绵薄之力。

学校占地面积1000余亩,主校区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此外还有成都市中心的花牌坊校区和北郊的大丰校区,以及正在建设的宜宾园区,普通全日制学生集中在主校区学习。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晏济元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实训中心/工厂,有3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约12700人。

学校共有教职工985人,其中专任教师646人,副高以上高级职称教师32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02人;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6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青年千人计划”教师,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机械、机电)和4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50余人次。

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等数学》《机械制造技术》3门获批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生特质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的电子技术创新综合实践》4门获批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另有10门课程获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立项。学校以《转型发展,产教“五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题的教改项目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40亿元;图书馆藏书264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13万册,建有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基于万兆主干网的校园网,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在四川省高校校园网建设检查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学校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3个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模具、电加工、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和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建有50个建制实验室,其中14个实验室为与英特尔成都公司等校外单位共同建设的“产学研用”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物联信息技术与应用、电工电子),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学校校内还建有“工程素质训练中心”、“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及与企业、学术机构、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105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宏明双新、仕兰、宁江机床)。

学校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我校“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校内建设真实工程环境的训练中心的研究成果在其他高校得到了推广应用。学生在各项全国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几十项,2013年我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冠军,荣获“高教社杯”。

学校广泛开展了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多名师生赴海外和港台地区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交换学习。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培养了十届近千名双文凭毕业生。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以严谨的治学、稳定的教学秩序、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学校长期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Intel公司、长虹、九洲、华为、京东方、TCL、格力电器、重庆平伟、迈普、上海莫仕、富士康、五粮液等知名企业合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左右,是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百年办学积淀,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和“卓越创新”的价值追求,以质量和特色为立校之本,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成都医学院大数据

成都医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建校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豫皖苏军区开办的卫生干部训练班。2004年8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学校整体移交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由“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更名为“成都医学院”。

学校始终继承和发扬“特别讲政治、特别顾大局、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秉承“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校训,坚持“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医理、医工、医管结合,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涵盖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和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2000年开办本科教育;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牵头成立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四川省首批“2011计划”项目;2016年以优良成绩成为省内首家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高校;2017年获批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四川省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运行机构”;2019年成为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1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线下一流课程认定;2021年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定点扶贫省直部门(单位)”,连续2年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

学校现有新都、天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1.35万人。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护理,硕士科学学位授权点3个:基础医学、医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批审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4个,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2个,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四川省本科特色专业3个,四川省应用示范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有直属二级教学单位14个,直属附属医院1所、共建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7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8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51.89%,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75.17%。其中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优秀人才及后备人选110余人次。荣获全国医德标兵,四川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以及国家、省级行业系统先进个人30余人。

学校已建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等省厅级重点科研平台15个,组建省厅级高水平研究团队10个。200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35项。教师的学术论文在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千余篇论文被SCI、EI、CPCI-S等收录。出版学术著作116部,获授权专利108项。《成都医学院学报》荣获“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入选2020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综合类候选期刊。

学校形成了“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育人特色。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获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屡获佳绩。面向全国招生,生源优质,调档线均高于属地省控线,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儿科学、中医学专业在本科一批次招生。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医教研合作,与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等10多所海内外高校、与成都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与四川科伦药业等数百个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部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医科大学的内涵标准,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成医力量。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四川旅院大数据

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内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学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侨办批准为“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计划基地”。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一主线四坚持”的办学思路,肩负“强旅报国”的历史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传承中国优秀旅游、烹饪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主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红岭路459号,占地面积67.2万平方米(合1008亩)。学校将峨眉青城、九寨黄龙、岷山岷江、乐山大佛、都江堰等风景名胜浓缩进校园,已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休闲美食文化园,形成校园在景区,景区在校园的独特格局,课堂与实景无缝对接,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学校建有攀岩运动场、休闲运动综合训练馆、中国唐球练习场、沙滩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休闲运动体育设施,建有能够满足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需要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建成教学、科研、竞赛、双创、培训、观光、休闲、美食、健身“九位一体”的格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校训,激励着旅院师生知行合一,行稳致远;“坚毅笃行,精专创新”的学校精神,指引着一代代旅院人奋发向上,砥砺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493人,其中本科生8754人。设有烹饪学院、食品学院、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其中,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是我校与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建立的全球第二家学院。开设有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风景园林、商务英语、物流工程等2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6个学科门类。学校同时开办有中西烹饪、高尔夫等特色专科专业。

学校建有2011川菜产业化和国际化协同创新中心、2011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川菜发展研究中心、欧美饮食文化研究中心、食品加工与检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部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设计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省级、校级科研教学实验机构。学校是教育部餐饮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餐饮教育委员会主席单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及国际教育分会主席单位,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单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03.12万册,电子图书62.07万余册,建有26个中外文数据服务平台和资源数据库;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的万兆校园网。

现有教职工776人,其中专任教师450人,具有正高职称59人、副高职称159人,高级职称占48.4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84人,占85.33%;“双师双能型”教师220人,占48.89%。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3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中国食品安全专家、非遗专家、烹饪大师、烘焙大师等4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教指委委员16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教学名师、旅游专家、十佳运动员、成都川菜名厨、驿都工匠等荣誉称号获得者59人。

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立项省级“一流、特色、优势、应用型示范、综合改革试点”等专业13项;立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立项省级“一流、本科应用型示范、精品在线开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思政示范”等课程共38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各类特色实验实训室166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89个,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项;近两届省政府教学成果奖4项,学生立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12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1项。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办学。全校共有25个科研平台,其中省厅级平台12个,校企校地共建平台4个,校级平台9个;科研创新团队26个,其中省厅级团队8个,校级团队18个。学校与法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地区)的29所高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的发起单位和理事单位,参与东盟旅游教育合作;加入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提升项目可持续旅游人才,成为国内仅有的4所项目院校之一。长期与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合作,开展海外实习就业项目。学校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及全省11个厅局、市州的25个地方政府及相关协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大量协同育人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地方(行业)制定标准14个,为省市政府制定旅游、川菜、户外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16项,构建了全方位多元化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植根四川、面向旅游,立德树人,强旅报国,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的定位明确,教学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全校师生凝聚智慧、改革创新,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而努力奋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四川传媒学院大数据

四川传媒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以传媒专业为主的综合性传媒大学。2015年1月,被国内著名大学排行机构艾瑞森中国校友会网,以94.38分的总分、“四星级”的定位、“中国高水平大学”的美誉,列全国新机制高校第一名。同年,学院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三所本科试点院校之一。学院位处成都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内高校众多,交通便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现有校园面积2200亩,在校学生二万余人,本、专科专业各40个,专业大多分布在发展迅猛、前景不可限量的“现代传媒链”上。建校18年来,已培养出数万名优秀学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以及“整体就业率高、专业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自主创业率高”和“用人单位满意、送人单位满意、学生自己满意”的“四高三满意”的办学佳绩,被教育部广播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专家誉为“一流的理念、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学校”,并获得“全国优秀院校”、“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中国信息化百家优秀成果转化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十余个荣誉称号。

学院硬件设施完备,教学实验手段先进。有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全媒体交互式演播中心,西部首台3D高清“8+1”转播车,西部领先的录音棚,全景式电视和电台直播间,多功能一体化演播教室,演播厅和艺术交流中心,实习录音室和录音棚,教学排练厅和实验剧场,形体房和专业练功房,音乐和分类教学视唱室,琴房和电子钢琴教室,化妆教室、头饰制作室、服装制作室、道具制作室,摄影厅、照场、看片室、暗房,大型摄影棚,企业经营沙盘、眼动跟踪系统、电话访谈室,3D动画设计机房和拷贝室,画室,艺术设计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数字媒体技术实验中心和大型影视传媒创意工厂,自办电视频道和自办广播台;有大量专业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图形工作站、非线性和线性编辑机,拍摄电影、电视、MTV的专业长摇臂、平板滑车、单座摄像升降装置,3D、高清、标清摄像机,RED系列和ALEXA爱丽莎高端数字摄影机,SONY-G500系列无限传播工作站,LED大屏幕,profoto摄影灯光设备和PHASE ONE专业数码后背,MVN、VICON动作捕捉系统,AVID、SOBEY、APPLE、大洋高清、标清非线性编辑机房,方正飞腾、中科大洋、苹果培训认证中心、联想创新中心和惠普、联想、苹果图形工作站;有与索尼公司共建的高清影视技术学院实验基地和演播室,电视录制与播控中心、高清演播厅、虚拟演播室、大型多功能绘景工作室、MIDI音频编辑工作室,大型美术馆;有主干网千兆、出口两万兆的校园宽带有线网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型多功能艺体中心有带旋转、升降功能的开放式舞台和四千余个观众坐席……大批现代化教学和实验设施,保证了广大同学“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全程化实践锻炼。

学院办学理念先进,处处以学生为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应用性、复合型,掌握多项高端专业艺术和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办学思路上,学院“完善体制,创新机制,适度规模,调整结构,提高层次,改善条件,保证质量,办出特色”,在办学理念上,学院“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办学特色上,学院“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力争实现在校培养的专业能力与将来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接近;力争教室、实验室、未来工作室三位一体,着力培养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以及隽永优雅的校训“博学笃行,德艺双馨”、遍布校园的传统和现代雕塑,连同花木繁茂的美丽校园一起,深深融入广大师生日渐认同的校园精神与校园文化。

学院对外合作活跃,同学们深造空间广阔。学院聘请多国专家前来担任部分专业课教学,使同学们就地接受先进知识与理念;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纽约电影学院、中国香港浸会大学、韩国全州大学、韩国济州观光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院校,开展多形式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韩国全州大学等开通了专本连读、本硕连读、短期出国和交换学习,以及暑期赴美、英、日、韩、法、德的游学和暑期美国带薪实习等项目。与成都理工大学等三校,联合招收艺术学和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为同学们开通国内深造的空间。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成都体院大数据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112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22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7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凸显。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囊作用,在国家运动项目协会改革的新契机下,主导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排球联盟、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四川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四川省搏击协会和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学校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四川省运动队提供科技攻关及医疗服务,助力国家短道速滑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国家射击射箭队在奥运会、亚运会夺得金牌,为国家和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