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社会化天使众创(异合)联盟旗下创业项目!
  登陆 | 注册
省自治区查找学院

按时间点击量收藏量支持率猜你喜欢

武汉学院大数据

武汉学院(Wuhan College),简称武院,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面向全国统一招生,实施全日制本、专科学历教育。学校设有九系一部一中心一学院,即财会系、法律系、工商管理系、金融系、经济贸易系、外语系、新闻传播系、信息系、艺术系、公共课部、体育运动中心,设有26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学生11000人。

学校创办人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先生。2015年,教育部批准武汉学院由独立学院(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转设成为民办本科高校,学校邀请原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会计学长江学者林倩丽教授加入校董会,打造全新的武汉学院。

学院拥有光谷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光谷校区(武汉市雄楚大道666号)位于中国光谷核心区域,大学城校区(新校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黄家湖大学城。新校区占地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由一丹教科文有限公司作为武汉学院举办方,加大投资力度,第一期投资20余亿元,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院士领衔总体规划设计,遵照“设计超前、建造一流、高雅适用、特色明显”的规划理念,定位于“现代教育模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兼并书院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性化、园林式校园。新校区已初步落成,可容纳超过1.5万名学生学习、生活。

办学历史

2003年12月30日,国家教育部复函,同意设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2004年2月2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陈一丹先生成为武汉学院新的主要投资人,学院发展步入快车道。2009年11月12日,陈一丹先生捐资1000万元,在武汉学院设立教育奖励基金。2010年,武汉学院通过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武汉学院通过国家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开始自授学士学位。2013年1月26日,新校区奠基仪式在黄家湖大学城隆重举行,学院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6月18日,武汉学院举办首次毕业典礼,开(武汉地区)独立学院举办毕业典礼之先河。2013年6月18日,陈一丹先生捐资3,000万元,与学院共建新图书馆。2013年9月5日,学院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武汉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式全面展开。2015年2月26日,学院正式转设为民办本科并更名为武汉学院。[1] 2015年6月,举办方武汉一丹教科文发展有限公司加大投入,武汉学院第一期总投入达20余亿元,主要用于新校区的建设及师资投入,该校成为国内投资额最大的民办公益大学之一。

办学条件

中青年教师代表武汉学院专任教师500余人,其中7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授、副教授近200人,中青年博士80余名。另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学科带头人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博士生导师10人,青年骨干教师40余人,及优秀教师39人。武汉学院还聘请了一批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为客座教授。

硬件设施

大学生活动中心校舍功能齐备,教学设施完善,生活设施齐全,建有标准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体育设施,有一座藏书100余万册、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其它教学行政生活用房达17万平方米,较好满足了教学需要;二是实验设备完善先进,配备有完善的校园电子网络系统、电教及语音教学系统、综合模拟实验室、学术报告厅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发挥了较好作用;三是实习基地完备,各系都建有1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广油大数据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美丽的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 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学校1956年开始石化特色办学,秉承“艰苦奋斗、求实献身”传统,培养了大批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教育行业,为石油石化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人才培养

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使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0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0000多人。


学校与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20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目前有47名研究生在校学习。


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石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约600人,兼职博导、硕导24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8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4人,有一批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各类荣誉称号。另聘中国工程院胡永康院士、金涌院士、刘尚合院士、薛群基院士,中国科学院陈新滋院士,以及“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及“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石化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境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100多人担任学校客座教授。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43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科学研究

学校注重科研平台培育和建设,拥有1个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石化装备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省级重点提升平台(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公共服务示范基地,1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学校设立了5个直属科研机构和6个校级研究协同发展中心。


近三年来,学校承担了76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高级别项目100多项。获广东省科技奖、茂名市科技奖、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59项,获专利授权70多项。


国(境)外合作

近年来,学校加强国(境)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法国高等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师学院、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高雄大学等国(境)外2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外办学交流合作面拓展到亚、欧、美、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国(境)外合作院校留学。2013年,学校成功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14年7月,首批68名外国留学生到校接受本科教育。


发展愿景

当前,学校正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共建学校这一重要平台,大力实施“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石化品牌大学。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西安欧亚学院大数据

西安欧亚学院成立于1995年,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以管理、经济为主,艺术、文学、教育、工学等协调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我们主张为学生提供有用的教育,使学生“学了有用,学得受用”;懂得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当今市场经济最新鲜的变革,并且能够前瞻性地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致力培育优秀的毕业生,使其具备专业才能和批判性思维,而且追求终身学习,以应付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商科教育领航者

作为本地区应用技术大学商科教育领航者,西安欧亚学院以商科为载体,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商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一、欧亚商科在于所有与市场相关联的经济、管理学科之间没有知识壁垒,是附属、服务于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商科。

二、在信息时代,欧亚商科遵循商业文明的规律,利用新电子商务、新金融、新物流等手段服务于教育。

三、欧亚商科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面向未来,培养有自我价值观念的终身学习者。

四、欧亚商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与学的新范式。追求教育的新境界,在商科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与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使之既适合行业需要,又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

陕西唯一一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

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发办[2010]48号文),确定西安欧亚学院为民办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也是陕西唯一一所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民办高校。

全国唯一一所获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民办院校

欧亚正式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共有70多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985高校,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批的民办高校,陕西省共有两所高校获批。

2015中国财经类民办高校第一名

在中国校友会网“2015中国财经类民办大学排行榜中”,欧亚连续两年蝉联第一名,是中国大陆地区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最高的财经类民办大学之一。

具有行业经验或海外背景师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81人,外聘教师25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0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26%。除了选聘教育界知名教授、学者之外,欧亚还会有目标地聘任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及一些具有海外学术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才。这些教师不只讲课,更会帮助学生获得应对职场所必备的能力,并打开你的国际视野。

欧亚还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成立“CTE卓越教学中心”项目,致力于支持、提高、改进西安欧亚学院的教与学。美国杜肯大学教授为欧亚老师们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活动,帮助欧亚老师们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并成为先进教学技术的引领者。欧亚的学生将是CTE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高质量就业

欧亚与阿里巴巴、百度等100余个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从招生、教学到就业全过程的合作模式,你将学习基于岗位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合办专业、订单培养、小学期制、工作室制等途径,充分为适应职场做准备。

办学多年来,欧亚累积向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7万余人,其中60%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20%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这些学生中,进入外资企业的学生占12%,进入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30%。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平均薪资增长比例等各项就业质量指标逐年攀升。

与世界知名高校和企业合作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为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融入更多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备国际水准的职业竞争力,欧亚多个分院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国际化的教学资源,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知名院校都保持友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关系。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贵阳医学院大数据

贵州医科大学前身为1938年建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全国最早直属国家教育部的9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首任院长是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中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教授,在他的带领下,杨崇瑞、朱章赓、汤佩松、贾魁、杨济时、刘维德、洪谦、林绍文、侯宝璋、张孝骞、郭秉宽、王季午、朱懋根、李瑞麟、李漪、王志均等大批学术造诣精湛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国立贵阳医学院,使其被誉为当时的“小协和”,开创了贵州高等教育之先河。

1950年“国立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并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65年将“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划离另行组建“贵阳中医学院”;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4月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1868亩,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教学医院12所,非临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32个。拥有多个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4个,省部级平台27个,厅级平台26个,校级平台21个;拥有各级各类创新团队42个。

学校设有教学单位21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贵州省一流学科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支持下开办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班——“协和班”,在贵州省率先举办临床医学精英班。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900余人(其中研究生26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学校已为社会累计培养全日制毕业生58500多名(其中研究生7900余人)。学校在职在岗职工1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40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6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十层次人才1人、百层次人才7人、贵州省“百千人才引进计划”百人领军人才5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贵州省核心专家4人,贵州省省管专家14人。

2015-2020年,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28项,其中,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65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哲学社科等各类奖项33项(其中一等奖7项)。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等领域特色明显。

学校充分发挥教、研、医优势,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建立了省内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在紧急医学救援、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药物临床试验、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方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恪守“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秉承“大医精诚”的贵医精神,立足贵州,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建成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一流的百年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渭南师范大数据

 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地方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

       学校地处渭水华岳之间的渭南市,现有朝阳、富平、西岳、汉马四个校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仓颉造字、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千百年来书写着秦东大地的神奇;这里钟灵毓秀、物宝天华,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铸造了彪炳千秋的伟绩。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5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5个二级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建有中外联合办学机构莫斯科艺术学院,有63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8万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7亿元,馆藏图书229万余册,电子图书12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

       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现有教师119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76人,博、硕士学历教师812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重点(特色)学科,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新农科”项目,省级“新农科”、“新工科”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地、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煤基低碳醇转化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俄罗斯研究中心、渭南师范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8个省部级科研机构,陕西省运动与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渭南市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10个厅局级、校市共建或校级科研机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名录,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

       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在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设有“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获得一批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持续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全学科覆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俄罗斯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与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6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创建莫斯科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2016年11月7日,中俄两国总理见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举办“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的谅解备忘录》。学校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5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300余名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交换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称号。

       进入新时代,渭南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为加快推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进程而努力奋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阜阳师院大数据

阜阳师范学院坐落在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 、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京九铁路交通枢纽、皖北地区4C级机场,环境怡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学校创办于1956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阜阳师范学院,获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5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3年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校50多年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8万多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被誉为 “ 皖北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 ” 。

学校现有清河、西湖两个校区,占地97.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学校设置14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 ,拥有5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工学、农学、 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85万人。学校建有独立学院1个——信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拥有本科专业22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7377人。

学校现有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有抗衰老中草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胚胎发育与生殖调解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物降解与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区域物流规划与现代物流工程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中心及安徽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科研机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亿元,各类藏书197万册,中外文期刊8870种,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33个中外网络资源数据库。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86人,其中专任教师966人,高级职称教师313人,博士学位教师125人、硕士学位教师707人;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安徽省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等共计86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聘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方维海院士等兼职教授114人。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教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 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教学研究项目5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各类课题214项,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等各类科研奖励321项;发 表学术论文2667篇,其中二类以上期刊论文882篇,SCI、EI收录200篇; 出版著作138部。出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阜阳师院报》、《安徽基础教育》。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实践育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我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奖825项,其中包括首届全国师范生技能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家级奖励119项,学科竞赛获奖级别和数量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学生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25项,其中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8项;发表论文31篇;获发明专利18项;在校生自主创业26人次。毕业生角色转换快、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社会满意度高。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长期坚持开展“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品牌第二课堂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安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优秀教学管理单位”、“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坚持注重内涵,彰显特色,加快转型的“三位一体”发展路径,继续巩固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沈阳体育学院大数据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目前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

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白清寨校区)占地757亩。现设有13个教学训练与学术研究机构。学校是国家首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运动康复学6个二级学科。学校同时拥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体育学是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位列全国B+、辽宁省第1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728人,专任教师521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师中5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人为国际体操联合会执委会和技委会委员、亚洲体操联合会蹦床技术委员会主席兼执委;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8人,省优秀教师5人;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7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资助对象,3人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855人,硕士研究生1308人。17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试点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拥有1门国家一流课程,2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体育优秀课,1门省级公共艺术课。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3项,承担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服务项目42项。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技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体育专业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亚体育研究中心是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体育主动健康研究院、沈阳体育学院-韦德伍斯校企合作健身产业研究院是辽宁省教育厅校地校企研究院。《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图书馆藏书90万余册。

学校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6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等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132枚,奖牌316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自主培养的运动员代表中国队连续参加了第18-23届冬奥会,夺得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2枚奖牌中的10枚(1金6银3铜)。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跆拳道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至此,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所自主培养的运动员在冬、夏奥运会上都夺得金牌的高校。学校现有26个项目40支校代表队,3400余人次参加校代表队训练。“十三五”期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220枚、银牌165枚、铜牌155枚。板球、滑雪登山、花式跳绳等校代表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洲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与美国、丹麦、法国、新西兰、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以交流促进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牵头组建辽宁省体育产业校企联盟,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智库,提供咨政建议,服务健康中国、运动辽宁;承办体育赛事,服务集训备战,派出师生担任沈阳国际马拉松比赛等赛事的裁判员和志愿者,积极发挥体育院校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正在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建设冰雪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体育大学而不懈奋斗。

点击量( )

收藏( )

推荐( )

发布时间: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 【广告说明广告

    点击查看详情】

优品推荐

达人在线

全球公共数据开放平台